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11月26日上午收盘,海王生物(000078)(相关,行情,个股论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000078.SZ,以下简称“海王生物”)股价微涨。
不过,对于海王生物而言,能够置身“巨能钙事件”之外,似乎是件更值得庆幸的事。去年底,海王生物就把北京巨能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了出去,而今,这家公司正因其产品“巨能钙”含致癌物质双氧水而陷入一场危机当中。
尽管远离风暴中心,但曾经有过瓜葛的海王生物还是未能完全幸免于难。
要现金还是要股票
2003年11月26日,海王生物与巨能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能实业”)签订合同,约定以3亿元的价格将海王生物所持有的北京巨能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能新技术”)41%股权转让给巨能实业。
按照协定,巨能实业在协议签订后30日内支付500万元股权转让价款;在协议生效150日内支付14500万元;在协议生效300日内支付10000 万元;其余股权转让款5000万元在协议生效330 日内付清。
但是,直到今年11月15日,巨能实业只向海王生物支付了2900万元,尚欠海王生物2.71亿元。
此时恰逢巨能新技术的“巨能钙”被检验出含双氧水(过氧化氢),据了解,该物质对人类具有致癌危险性,及加速人体的衰老过程、缩短人的寿命等诸多危害。
巨能钙的销售顿时受到重创,各地纷纷停售下架。
不过,海王生物董秘戴奉祥表示,今年6月份,公司就已经和巨能实业洽谈过多种还债方法,此次以股抵债和巨能钙并无直接关系。
根据海王生物的公告,公司拟与巨能实业签订协议书,约定巨能实业在2004年12月31日前通过委托转让陆星公司股权的形式,将陆星公司持有的亚洲资源控股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0899,以下简称“亚洲资源”)的普通股股票转让予公司,用于抵偿巨能实业欠公司的股权转让余款及逾期利息共计人民币27557.2万元。
此次转让,亚洲资源的股票定价为2港元/股,预计海王生物将获得亚洲资源129400827股。
据介绍,亚洲资源是目前中国大陆塑瓶包装规模最大的大输液生产厂商之一。
市场人士分析,亚洲资源的股份总数高达14亿股,其主要股东是Guardwell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亚洲资源的股份数为8.52亿股,占已发行股本的60.36%。而Guardwell Investment Limited则由Zhang Cheng女士控制其全部股权,因此Zhang Cheng为亚洲资源的实际控制人。尽管海王生物持有亚洲资源的部分股权,但是其比例过小,很难在亚洲资源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海外上市计划生变?
市场人士指出,从股票走势上看,亚洲资源属于典型的“庄股”,该股股价从去年6月份的0.25港元,一路暴涨至今年3月份的2.5港元,短短半年多时间,涨幅达900%!而且至今一直在2元的高位徘徊。海王生物为何在如此高位接下一只庄股的股票,耐人寻味。
此外,为何陆星公司的唯一股东王书庆女士愿意替巨能实业还债,也引人关注。
戴奉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资源股价上涨的原因是公司基本面发生了本质性改变,因为亚洲资源原来处于亏损状态,2002年公司重组,开始搞大输液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同,股价上涨可能与此有关。至于王书庆的来历,戴奉祥称,“我们不追究对方是谁,只要对方能够通过正常合法手续将股票过户,帮助巨能实业还这笔钱即可。”
与此同时,巨能实业以亚洲资源股权抵偿债务的消息公布后,业界一度猜测,海王生物的海外分拆上市计划是否会因此改变。
海王生物原拟将旗下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特龙”)分拆,独立申请到香港发行H股,发行时间预计在2005年第2季度。
英特龙是海王生物旗下重点从事生物技术服务及其产品的开发、生产的企业,资料显示,2003年海王英特龙净资产9009万元,实现净利润1280万元,占海王生物相应财务指标比例的4.6%及26%。但英特龙净资产回报率接近20%,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公开资料,分拆海王英特龙的方案为:将已发行股份每1股拆细为10股,拆细后每股面值由人民币1元变为人民币0.1元,股本总额由7100万股变为71000万股,注册资本保持不变,仍为7100万元。
目前海王生物持有90%的海王英特龙股权。若英特龙获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发行H股后,海王生物将持有其67.5%的股权,英特龙高管持股10%,H股投资者将持有其25%的股权。
戴奉祥称,由于公司只是持有亚洲资源部分股权,目前并无考虑借壳上市的计划,而英特龙的分拆上市目前正报证监会的批准。
平安证券研究所医药研究员杜冬松指出,海王生物接受亚洲资源的股权以抵债,也是迫不得已,毕竟巨能实业的还款期限就要到了,而巨能实业又遭受巨能钙风波影响,很难拿出现金来偿债。
杜冬松认为,英特龙的主要产品是干扰素和白介素,其在国内市场地位一般,市场竞争对手还有深圳科兴生物、天津华立达(中西药业下属公司)以及葛兰素等,其中以葛兰素的市场份额最大。他个人并不太看好英特龙这块资产。
“保健品”渐行渐远?
资料显示,2002年,海王生物的主营业务收入中,保健品和食品的比例为38.22%药品为44.58%,其他为17.2%,到了2003年,在145641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中,保健品和食品所占比例仅有8.97%,而药品占27.45%,医药流通领域则达到了63.57%,超过半壁江山。
2004年半年报显示,医药流通领域占80.2%。迹象显示,依靠保健品“金牡蛎”发家的海王生物,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一步步远离“保健品”。
2003年,海王生物收购了山东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有限公司、福州福药制药有限公司、福州金象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及三亚海王海藻生物开发公司四家医药企业,同时出售了北京巨能新技术及长春海王生物的股权。
但是,力图摆脱保健品行业影响的海王生物,其发展势头却呈现下滑趋势,截至今年三季度,公司每股收益0.01元,上年度期末0.05元,同比下降66.67%,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3089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66.32%,但是净利润不升反降1614万元,同比下降39.86%。
而戴奉祥也否认了公司要远离保健品的说法,他称,保健品和食品也是重点投入的一块,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