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背景新闻
10月中旬,经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两家主管部门批准,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首次允许境外机构涉足中国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除了成为中国明确放开外资在影视文化领域投资限制的信号,更具有行业新坐标的指向意义。
合资公司的成立是中国走向低谷的电影工业向国外资本打开的一扇门,这样大结构的合作是头一遭,任何不可预知的遭遇都有可能。
如此合资为“炒底”
“合资体现了中国的战略智慧,对千疮百孔的中国电影业是积极的。”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时,泛华东方传媒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赵小兵这样认为。
目前,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多年徘徊在10亿元以下,而维持电影再生产的生死线是年票房总收10.5亿元,不足美国的1/30。中国人均看电影仅为0.5人次,不足美国的1/10,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空间已经萎缩到最危险程度。
与之相比,国际电影市场却异常红火,美国好莱坞的收入超过军火工业,电影业绝非夕阳产业。
中国影视产业处于成长期,与世界影视巨头的市场争夺,目前仍属“蚁象之争”。美国过去百年中成功培育了自己的娱乐业,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是不争的事实,而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就将是中国影视业的现实存在。中国电影行业不仅有一般国有企业所具有的通病和困难,也有一般国有企业所没有的毛病和困难,要实行从体制到观念的彻底变革,难度很大。赵小兵说:“在中国,电影是个弱势媒体,如果不学习将会彻底丧失发展机遇。”
面对西方实力雄厚的影视集团的竞争和入世的严峻考验,中国影视业需要加快参与国际分工,推进影视业国际化发展进程,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这一点看,合资远比未来有一天,中国不得不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全面向境外影视制作机构放开时,对中国企业形成的直接冲击要小得多。
华纳是否真“兄弟”
外资来华的目的,无疑是使投资利润最大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13亿消费人群,而这个世界未来的制造中心和消费大国,其传媒业却刚刚起步,在中国开垦传媒产业,意味着高额的媒介市场回报。
事实上,华纳一直都对中国庞大的电影消费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此前境外影视机构仅被获准在中国开展影院建设,因而进入中国8年,一直因为投资领域的限制而无法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主流。
目前,华纳兄弟已在中国建成多家影院,并拥有上海和南京4家影城的多数股权,华纳兄弟计划在明年底以前再开12家影城。就在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公司正式获得商务部批准的前一天,10月13日,华纳与金逸合作的北京新中关国际影城落户中关村地区。据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总裁奥克斯·米勒讲,这是华纳在北京市场上的第一个项目,将在2006年完工。
电影产业的传统产业链包括电影制作、发行、电影院及观众等,电影院线的出现使这条产业链的价值链缩短,同时变得更加有效率,而高质量的电影院一直是华纳电影产业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看来,华纳进入中国是做了通盘考虑的,其战略目的从在中国的院线建设中可见一斑。
对华纳这样的影视巨头来说,不缺资金和经验,缺的只是中国市场对其取消禁令。现在,华纳获得了自行制作和发行电影的权利,加上已经取得先手的院线优势,将可以建立从电影创作、制作、发行到放映的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在当前中国对于每年引进外国影片的数目实行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合资公司的成立使华纳打开中国市场的目标成为可能。
据悉,为促成合资公司早日成立,华纳兄弟娱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巴利·梅尔曾亲自飞越重洋造访中国高层以获得支持。在中国电影产业自身发展很不成熟的情况下,联想华纳对此事的热情和执着,这种合资难免让人想到是华纳中国意图的“假道”之举。
赵小兵分析:“对华纳来说,能进来就比什么都好,它可以最先完成对中国市场的熟悉,为以后占领更大的市场打下基础。与其他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华纳会更清楚中国市场需要什么,这就占了先机。像华纳这样的娱乐巨头对初期的亏损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新闻集团的电影频道差不多亏了10年,但只要它还在做媒体,它的领军位置就不会被撼动。”
其实,这种对“外敌入侵”中国电影市场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既然加入WTO无可回避的,中国电影更需要的是积极主动的呼应与迎战。
也许,正像赵小兵说的,“与华纳合资不是引狼入室而是与狼共舞。”与高手过招,经过市场的较量沉浮,锤炼出的就是中国影视行业的适者和更加高超的生存智慧。
成败皆成经典
“合资公司已经武装到了牙齿,从资源到体制上是非常好的搭档,如果资源流向一个方向就是一个好的结果。”但赵小兵同时指出,“合资是中国官方、中影、民营资本和外资,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成立这样一个公司共同打开中国市场,这是理想。但是,如何推出迎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如何盈利并打开国际市场这才是现实,这中间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当于大家对婚姻的预期。”
赵小兵的这一比喻让笔者想到了华纳此前的另一次合作“范本”。
2000年初,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宣布以换股的方式进行合并,这宗合并案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一次媒体的重组,分析家认为这简直就是优质互补的天作之合,是一次绝佳的牛郎织女配。然而到了2001年底,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一个本来被看好的模式,即使经过了许多理论家的论证,也未必能够成功,或者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其实,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是合还是分,都只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完全取决于投资者的意志。但资本层面的对接如何落地变成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却是中影、华纳、横店三方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据分析,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合资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两家公司磨合出了问题,两套管理班子理念不同,经营方式有异,许多方面发生冲突和矛盾,而这也是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公司正在面临的问题。
新合资公司涵盖了外资、国资和民资三种不同的资本形式,在体制、观念和文化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作为各自资本形式范畴中的楚翘,如果三方不能真正履行彼此的承诺,学会和平相处,将导致“鲶鱼副效应”。
首先,三方在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理解上能否趋同。中国有“文以载道”的悠久传统,人们十分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的功能。实际上,合资公司的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但电影审查委员会代表国家行使权利,文化和意识形态标准是摆在第一位的,这样在生产什么产品上大家会产生偏离。
“电影是个产业,没有必要过多的强调哪些电影是‘主旋律’,使电影多一点娱乐功能,少一点教化功能。现在除了期待更加合理的审查制度之外,要在目前的制度下用多个强势产品推动市场,如果每年有50个《十面埋伏》,电影市场就好了,希望有好的内容工业与中国的政治文化相融合。”赵小兵说。
其次,是三方对合资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真正认同。“从合资公司4:3:3的持股比例来看,国有企业是相对控股,没有占到51%是很大的进步,但反过来看,外资和民企加起来占了60%,从公司法来讲,如果不受行政限制,这60%应该可以做一些决策,所以中影要学习和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合作。”
赵小兵认为,想到、意识到和真正做到有很大差距,如果华纳打西洋拳,中影打少林拳法,横店使出野路子,也许各自都很有震慑力,但却难以形成合力。
合资公司的成立是中国走向低谷的电影工业向国外资本打开的一扇门,这样大结构的合作是头一遭,有的也只是一个大方向,要在本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任何不可预知的遭遇都有可能,但就算合资失败我们至少可以近距离知道好莱坞是怎么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