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11月22日在上海举行的2004年国发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宏观调控在方法上仍存在缺陷,今后应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防止功亏一篑。
他说,对2003年开始出现的增长过快的苗头,从今年3月以后,宏观部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总量调节措施。但真正强而有力的措施是行政部门所采取的微观干预措施,包括发改委派出督察组清理投资项目、国土资源部清理开发区和批禁令、银监会按“有保有压”的原则控制信贷。
这些措施的确已经收到了相当成效。但要提醒的是,对行政手段的过分倚重,造成总量措施乏力,由此直接导致存贷款实际利率为负、房地产价格上扬和其他消极后果。因此,今后紧缩性的宏观调控仍要保持力度,但更多地要采用市场化手段防止功亏一篑。一者,行政措施是个两难选择,如果给有关部门以自由裁量权,就易滋生导致腐败的寻租空间;但要是不给,又会导致行政手段的一刀切;再者,由行政机关决定该保还是该压,难免会造成资源误配置、效率的损失;与此同时,行政控的效果也不能持久,一松手就会反弹。
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手段和总量手段因为对所有人的标准一样所以是“一刀切”的调控手段,这其实是对经济学的极大误解。比如一年期利率提了0.27%,其影响对效率高的企业和效率低的企业是不同的。对效率高的企业说,提高0.27%后还可以照样生产、照样投资;但是低效率企业便会因为利率提高而无力投资。换言之,这种市场手段剥夺的是那些浪费资源的企业占有社会资源的权利,所以市场化的总量调控手段也是有保有压的。与之相比,行政机关就没有能力判断哪些该保、哪些该压。不少行政部门说,我们是代表全局利益的,我们判断才是最有利于全局效率的。如果这句话成立,那等于说改革的市场化走向错了。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就是因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起的基础性作用会让效率更高。政府不会比市场更聪明、看得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