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最近,有专家指出,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10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已经公布的资料显示,长江的污染状况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像: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枯水期不断提前;水质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益灭绝;固体废物严重污染,威胁水闸与电厂安全;湿地面积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如果这样的发展趋势得不到遏制并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专家们关于长江的危言也许用不了10年就会成为现实。届时,面对一南一北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两条母亲河,我们还能说什么?
难以逃脱被污染命运的其实不仅仅是长江,只不过长江更加令人关注罢了;也不仅仅是黄河和淮河,因为他们也同样令人关注。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全国监测的432条大小河流中,80%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大江大河流经城镇河段受污染的占20%,支流污染占60%。全国2800多个湖泊,凡能接纳城镇污水的,大多水质受到污染。
面对如此高的自然水域被污染比例,我们不知道10年之后,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是否还能找得着一池清水?
事实上,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也变得越来越厉害。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大约2380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这其中,水质污染50亿元、大气污染200亿元、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损失2000亿元,其他污染如固体废物排放、噪声污染等造成的损失也高达130亿元。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是,GDP的增长是不是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是,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如果不是,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早已出台、环境保护也早已成为各级政府官员共识的环境下,污染为什么却越来越厉害?惟一的解释只能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如何保护环境,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前提是做到科技和法制相结合。但除此之外,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体系也必须做相应调整。我们知道,经济建设搞得好坏是人们评价政府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的升、迁、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搞得好或不好。而经济搞得好坏的标准,就是GDP。一个地区的GDP增长快,这个地区的官员就被认为经济搞得好,得到升迁。于是,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官员一切以追求GDP的发展为目的,而对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放任自流。以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一些地方的普遍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不够科学,过于偏重经济指标,而较少考虑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矫正这一缺陷,就必须摒弃GDP至上的政策目标,改革现行经济核算体系,用“绿色GDP修正传统GDP。因为如果以绿色GDP为主导,它不仅是对破坏性开发的限制,更将为经济发展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而如果把绿色GDP上升到政策和法律高度,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也大大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制度,引导正确的政绩观。
乐观地看,如果这一新的对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能够实行的话,如果科技和法制在环境保护方面能够很好地得以实行的话,10年之后的长江不仅不会变成黄河,应该还可以变得更加清澈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