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当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只是一个现货市场,人民币汇率的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还没有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汇率浮动必然增加汇率风险的负面效应
在利率刚性很强、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的经济中,实现汇率灵活性是不可能的
最近,从央行和外管局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人民币流出的大门逐渐打开,而相应的对流入的监管却逐渐加强。10月2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政策以便利和支持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自2004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11月16日,央行发布《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从12月1日起,国家将放松移民将合法财富转移海外的限制。11月17日,央行又调整境内居民个人自费留学购汇政策,自费留学换汇进一步放宽;在资本流入方面,为了打击国家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炒作,外管局首次发布了《外汇领域反洗钱信息分类管理和核查工作管理规定》。有评论认为这表明我国汇率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央行正在为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创造条件。
固定汇率:弊端不容讳言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安排是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基础上将两种汇率并轨后实行的,宣称的汇率制度是管理浮动汇率,这意味着汇率应以自由浮动为主,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加以适当干预。但在实际中,很多专家认为我国采用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人民币逐年变动幅度非常小,稳中有升,表现为IMF传统的固定盯住制,在IMF1999年的分类中,我国也被归入了盯住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曾经对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首先,减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例如,中央银行目前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大量购入外汇抛出本币,使得为抑制通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减弱了金融体系应付冲击的能力,冲击发生时,名义汇率固定,那么实际汇率就很难达到均衡,频繁的调整不仅增加了市场对经济的不良预期,而且这种不连续调整比浮动汇率下的连续调整更具破坏作用;最后,从目前固定单一盯住美元制度的持续性来看,当前固定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将可能使得人民币持续偏离均衡汇率,从而给货币管理当局带来很大的压力。
汇率改革:条件尚不成熟
所以从上述不良影响来看,我国改革当前的盯住汇率制度已成必然,但现在是否已经到了改革的最佳时机呢?我们认为,现在推行汇率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国内金融体系还不很稳定。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在一个脆弱的金融体系内,汇率的频繁波动会对企业产生冲击,进而可能使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当前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尽管已经得到部分改善,但还不是很乐观,此时若过早地放开汇率,很可能会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另外,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也不是很完善,金融工具比较单一,而且之前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使资本市场上积聚了数目不小的热钱,所以此时调整汇率,很可能带来股市的剧烈波动,这会对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改革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潘迪·库利在《中国何时采取浮动汇率》一文中指出:“只有当银行的呆坏账得以解决,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发育成熟,足以在世界财经领域充当一个稳定的角色之时,人民币汇率才可以———也应该———实行浮动。”
其次,外汇市场还不完善。相对成熟的外汇市场,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微观经济条件,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1994年建立至今虽然已有10年,但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交易主体缺乏,且竞争性较弱;交易品种单一,欠缺防范风险的衍生工具。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着外汇市场外汇供求情况的变化而频繁波动,同时也助长了投机活动,这就增加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风险,所以必然增加对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当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只是一个现货市场,人民币汇率的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还没有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汇率浮动必然增加汇率风险的负面效应。
再次,国内还没建立起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利率和汇率是两个影响宏观经济且相互紧密关联的重要变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一个健全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前不久,人民银行上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央行也明确表示这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仅仅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而在利率刚性很强、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的经济中,实现汇率灵活性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际收支存在巨大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十分强劲的情况下,任何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的企图都很可能导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并对国内经济稳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当前情形下汇率改革不应该操之过急,而央行和外管局最近的一系列政策只是政府在汇率自动调整机制暂时缺位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国际收支顺差、疏通资金流出机制而采用的替代性政策手段,并不预示着近期必然将会进行大幅度汇率改革。
《国际金融报》 (2004年12月03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