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引言
上月底,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上传来好消息,中国已和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这意味着,从此中国与东盟更广泛的国家一起对更广泛的商品种类启动“零关税”和大幅度降税进程。
相比起中国与东盟之间近800亿美元的年贸易额,中泰之间近5亿美元的蔬菜水果贸易扮演了“试验田”角色。去年6月18日正式签署、同年10月1日实施、被称为“中国-东盟早期收获”的“中泰果蔬零关税协议”是当前唯一可供前瞻的范本。
当前更重要的当然是,在下一步中国与东盟间全面启动货物贸易合作以及中国与更多地区展开自由贸易合作时,如何操作和部署才能确保更为科学、合理。希望今日本版推出的专题能够引起业界和读者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全国尤其是广东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今年1-10月,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174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广东对东盟的逆差高达115.5亿美元。
产业内贸易成逆差主因
作为制造业基地之一,广东因为加工贸易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成为对东盟逆差最主要来源。广东省外经贸厅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指出,由于跨国公司进入东盟东部较发达国家时间较早,而广东主要是加工贸易基地,所以在贸易方式上,广东主要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口电子元器件,在本地完成组装后再出口到欧美等国。
“所以不难理解我们为何在对东盟巨额逆差的同时形成了对欧美的顺差,同时也解释了对东盟的逆差为何主要来自其东部较为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广东与东盟仅来自于加工贸易的逆差就为65.6亿美元,占了逆差总额一半以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要从根本上扭转对东盟逆差局面,一些在加工贸易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必须进行优化升级。
逆差规模虽大但属正常现象
对于全国及广东对东盟上百亿的逆差,商务部研究院东盟问题专家李光辉指出,这是双方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获得各自“比较利益”的具体体现。据分析,除却有产业内贸易产生的逆差,目前从东盟的大宗原材料进口也是逆差的重要来源,如泰国橡胶、印尼石油、新加坡石化产品等。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该逆差局面,它反而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需求的。”李光辉表示。此次货物贸易的达成时间,虽然较2002年所签订的双方全面合作框架中预定的时间迟了5个月,但仍能够在一年多时间中完成针对7000种商品的谈判,这一进程较其它自由贸易区相比仍是较快的。“明年7月启动的降税进程将促进更多中国以及广东产品出口。但由于前些年一些质量差的中国产品进入东盟,目前中国货在东盟的名声不是很好,这是我们在对东盟出口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李光辉进一步对未来几年的对东盟贸易逆差演变趋势作出预测:“由于当前大量原材料进口和产业内贸易逆差的存在,短期内逆差局面是难以扭转的。”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谢思佳 程满清 通讯员 汪沛洋
(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