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听证会多起来了,这是好事,说明决策民主化在前进。但是,从已经举办过的许多价格听证会来看,听证会大有变成“涨价会”之势,几乎是逢“听”必“涨”,这就不大好了。长此以往,听证会必然失去意义,而且让人生厌。
眼下涉及价格的各种听证会,几乎都等同于“涨价会”。即便反对的声音很大,只要有关方面要涨,价格还是会涨上去。最近的例子,要算北京举办的六大世界遗产旅游景点门票涨价听证会了。尽管社会舆论一片反对声,主办方还是以“听证各方表示理解”为由,“一致”通过了涨价方案。也许是因为北京的听证会缺乏听证的普遍性,因为据媒体说,参加听证的几乎都是北京市民,而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市民在门票上另有优惠政策,门票涨不涨价与他们没有关系。所以,媒体称这次涨价是“北京涨价,外地人埋单”。
听证会流于形式的事例很多。今年夏天,南方某市要提高电价,招致市民一片反对,甚至有行家指责电力部门实行高福利高待遇,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认为完全可以通过节约和加强管理,把电价控制住,但最后听证会照开,电价照涨;还有一个东部城市因“西气东输”,天然气接到市区,所有煤气都要转换成天然气,老百姓以为气价要下来,高兴了半天,有关方面却说成本加大了,气价要涨。于是召开听证会,老百姓提了一大堆意见,最后气价还是涨了三分之一。这样的“听证会”多了,老百姓怕了,逢“听”必“涨”,老百姓开始对听证会不感兴趣了。
应该说,实行听证会制度,是我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一个体现,是政务公开的一大举措,但听证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有点形式主义甚至是愚弄百姓的嫌疑了。既然要听证,就应该打心眼里尊重民意,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听证会的重点,应该是充分听取不同意见,而不是根据决策者的意愿,选择一些代表为自己的理由帮腔,把不同声音作为民主决策的幌子一听了之。
说到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内容脱离群众,都会为群众所唾弃。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