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预测,该市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和7%
阳春市地处粤西山区,农村人口83万,占全市人口的八成。“三农”问题历来是该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该市在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的同时,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预测,该市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和7%,取得了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的显著成效。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该市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品牌农业和订单农业。建成了蔬菜、蚕桑、香蕉、甜玉米、山地水果、马占相思工业用材林六大绿色长廊和优质稻、瘦肉型猪两大生产基地。其中蔬菜面积35万多亩,蚕桑面积6万多亩,甜玉米8万多亩,优质水果47万多亩,马占相思工业用材林30多万亩和优质稻60多万亩以及淡养优质鱼7万多亩、良种母猪9万多头、山地鸡300多万只,这些具有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商品生产,形成了区域性的支柱产品,成为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生产载体。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该市着力培育了阳春市黎湖种猪场、阳春粤西绿色工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有101个,带动农户8.8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组织新增加收入19000多万元。全市猪苗、桂花鱼、蔬菜、蚕桑4个项目基本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
同时,该市初步形成了种子种苗、技术服务、农机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农业服务体系。据了解,目前该市较大的种苗场有6个,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加工厂470多家,农副产品专业市场(集贸市场)59个,年交易额11.36亿元,3万多农民加入了农产品流通领域。以区域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和民间服务组织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力地推动了该市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科技水平,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为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阳春市以农科技术为强大支撑,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市、镇、村委会和自然村4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设立了市农技推广中心、市水果生产服务中心、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农林牧科研机构4个,各类农业学会4个,镇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16个,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组300多个,全市从事农科推广服务的农业科技人员460多人。
为使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该市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农科专家和教授讲授农业生产技术课,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该市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研究的“淡水鱼苗人工繁育与产业化生产技术”,亲鱼催产率、鱼苗孵化率和一年三熟孵化技术均达到了全省领先水平。推广应用后,近5年来新增收入3835万元。该市引进并示范推广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两系优质杂交培杂系列新品种,每亩增产80公斤。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产品进出一路顺畅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该市制订了《关于加快全市地方公路建设实施方案》,全民动员,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掀起了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建设热潮。经过近两年的奋战,实现了县通镇公路硬底化,修建了镇通村委会水泥路675.5公里,占全市镇通村委会公路的81%,预计明年底该市所有村委会通镇公路全部实现硬底化。
与此同时,该市还致力于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业务和新浪阳春网站,完成了电子政府工程,成为广东首批山区信息化试点县(市)。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阳春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旅游优势逐渐显现,农产品流通顺畅,农民增产增收。马水镇的邓书记颇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我们镇的引资项目‘春都温泉’就不可能落户马水。”圭岗镇的刘书记也告诉记者,该镇是“广东省柑桔第一镇”,路网修好后,各地果商纷至沓来,柑桔价格由原来的0.5元/斤左右提高到2.5元/斤左右。仅此一项,农民可人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