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所作出的正确判断。
其实在2004年,中国已经开始向“节约型社会”迈进。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措施,立足点是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的过快增长,尤其是部分行业包括房地产、钢铁、能源和汽车等行业投资的迅猛增长势头。为此,中央银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利率浮动幅度,财政部宣布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这次正式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表述),与此同时,政府的微观干预措施包括:国家发改委派出督察组,清理投资项目;国土资源部清理开发区项目;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这些既“压”又“保”的具体举措,其实质意义表现在此次调控在着力控制货币信贷规模的同时,加大了对基础行业、短线产业和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力度。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已被遏制,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5.3和0.9个百分点,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开发等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速均有明显回落。
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紧缺和结构性失衡的矛盾,2003年中国消耗的钢材占世界消耗总量的27%,铁矿石占30%,氧化铝占25%,水泥占40%,煤炭占31%.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维持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如果不尽快转变这种初始性的增长方式,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会遭受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这表明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些提法突出了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关键意义,把节约放在首位,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创建“节约型社会”,开拓根据自己国情特征设计的新型发展道路。
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人均资源拥有量、人口发展态势和技术应用水平注定中国不能攀比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因此创建一个“节约型社会”是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而“循环经济”则意味着更加长远和更具发展后劲的经济形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倡导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大力节约能源和重要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也是中央政府决心告别往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步骤。
人们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即将到来的2005年将是一个以创建“节约型社会”为特征的效益增进年,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将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对资源、环境、市场、经济自由度与个人选择以及制度改革的倚重。
□本报特约评论员夏业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