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这五年如果发展得好,关键问题解决得好,则今后十年乃至二十年,全国发展就会顺利得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较好地实现。而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的素质问题即关键,是一个牛鼻子。
近日,在“农民培训暨中国农民大学发展研讨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提供了以下数据,让人心惊:“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以这样的现状,想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有相当困难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讲了很多年,近年语气之重,语调之高,已无以复加,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里面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大略可概括为见物不见人,论者大多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对作为主体的农民问题却谈得少,或谈是谈了,大而化之,办法空泛,难以或无法、无人落到实处。人的问题是第一位的,人的素质问题是重中之重。在全国、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之际,有必要在思路上探研“三农”的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不同以往的重要特征。这五年如果发展得好,关键问题解决得好,则今后十年乃至二十年,全国发展就会顺利得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较好地实现。而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的素质问题即关键,是一个牛鼻子。解决的办法就是减少农民,培训农民,然后富裕农民。必须把这一办法做进规划,成为“十一五”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性内容。大至全国,小到县市、乡镇,都要明确减少农民的规划,每一年要有具体的数字,这样才有可操作性。所谓减少农民,就是从第一产业农业中转移出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旨在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东南沿海省份尤其要注重这样的规划。
配套这一规划,政府开展对农民的培训。这需要注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现有农民进行培训。可通过发放培训券,委托企业定向等办法,开展对农民的基础文化、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延长初中、高中段教育年限。凡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入高中的,或高中毕业生不能进行大学的,由政府提供2—3年的继续教育,或边接受教育边参加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同时,切实改进社会保险工作。凡转移的农民到企业工作,都要参加社会保险,做实个人账户。不管在省内还在省外,个人账户应从劳动保障部门转移、领取改为可通过各银行网点兑取,但要规定年满60周岁。如此相互衔接的几项规划,可促进农民文化素质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华东新闻》 (2004年12月09日 第三版)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