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同在新加坡,10年前,有个叫利森的人,把赌注押在日本经济会很快复苏上,在期市中钻了交易与清算角色可以混淆的空子,让他供职的英国巴林银行因亏空13亿美元而轰然倒下;10年后的今天,有个叫陈久霖的人,把赌注押在石油价格会走低上,连连闯关,期货、期权一起上,使他自任总裁的中航油(新加坡)上市公司因亏空5.5亿美元而申请破产。
好了伤疤是很容易忘了痛的。几乎同时,国际航空在股东的追问下,承认设有一个金额高达50亿人民币的秘密帐户;虽然,紧接着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异口同声地表白,它们没有从事期油的投机性买卖;但外电的大量分析,已经普遍表现出对中国公司低透明度和低责任感的担忧,提醒与中国公司打交道时要小心行事。“中航油事件”以后,切迫的不仅是如何弥补亏损,如何收拾残局,更重要的是如何总结教训,重新打造国企的诚信形象。
从我国现行的制度看,目前,只有7家央企被允许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在国际市场上从事期货交易,而中航油不在此列。冲破法规的底线做期货,从道理上说,陈久霖就无法向母公司汇报,因而,就必然会逸出监管的范围。如果这一制度管用,陈久霖就出不了事。问题在于,法规会不会罚输不罚赢?要是陈久霖这回赚了,估计是不会受到惩处的。那么,在过去的7年里,陈久霖使一家行将倒闭的运输经纪公司,变成了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资产从20万元剧增到几十亿元,这其中有没有违规经营的成分?7家央企以外,违规从事期货交易的国企,是否只有中航油一家?恐怕都有一查的必要。否则,制度一旦形同虚设,只有通过这个制度才能确保不出事的领域,就难免出事。
据说,在中航油内部有明确的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这一套制度要是管用,中航油总共只有10位交易员,损失到极限,也只有500万美元。弄出5.5亿美元的损失,就因为这套制度也是虚设的。至少对陈久霖这样的人物,一点也不起作用。事实表明,在市场判断严重失误的情况下,放弃了多次中止损失继续扩大的机会,一条黑道走到死的,正是陈久霖自己。他是上市公司的总裁,又是母公司的副总,他的错误,就成了整个公司的错误。制定制度的人,只知道用制度来管别人,却忘了自己失去了制度的约束,也会酝成大祸。制度要成铁律,就得没有例外,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资产应在有效的监管下运作。上市公司的信誉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透明度。今年9月,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成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企业”奖的得主,可在公司申请破产的前6天,即11月12日,他就公布了一份充满乐观预测的财报,称“公司仍有把握认定,2004年全年收益将超过2003年,因此将达到创纪录水平”。中航油的母公司于10月20日卖出15%的股权,向市场集资1.08亿美元,为陈久霖救急,可见,它对子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是知情的,但它也没有在11月13日的第三季度业绩中宣布相关亏损的情况。在如此上下一气、共同欺瞒的环境中,要根据真情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反倒是非常困难的。
至于陈久霖自己,创下大业,也毁了大业,功过却不能扯平。经营有方,是抹杀不了的,同样的政策,别人为什么整得企业濒临倒闭?他因此拿了每年540万美元的年薪,被誉为“打工皇帝”并不过分。但神话也别编得太离谱。靠着垄断打天下,控制着全国所有航空公司的燃料油,一转手,就加价60%,由谁经营也包赚。再如去年年报盈利的5427万美元中,有人分析就可能包含收取的期权保证金……可正是这样的业绩,给了陈久霖太多的自信,使他成了一匹脱缰的马。
中航油步了巴林银行的后尘,要使别的国企,不再步中航油的后尘,就得有效规范大型国企的经营行为,加强对企业强人决策权的有效监控,特别是在制度安排上设置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铁栅栏。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