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昨天出版的《南方周末》报道,随着日前农业部关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会议的结束,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基因水稻的国家。这表明,人类改造自然并让科学造福于人类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然而,这种方式是不是最适宜的,是不是真的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是不是符合经济学的最优投入产出比,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改造自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贴近自然或模仿自然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远离自然或非自然的方式。在这两种选择中,英国王子查尔斯曾表述过,在转基因食品面前,人们担心上帝的角色正在被技术所取代,公众将面对一个不祥的未来。即使是为了填饱众多人口的肚子,也不一定非得依靠转基因食品,而是可以采取更为温和和周全的步骤,寻找与自然天性相符合的方式来增加食物产量和改善品种。
诚哉斯言!虽然不能说转基因是反自然的方式,但与传统的更符合自然天性的作物栽培方式相比,当然是更为远离自然。其一,它是快速的,只用短短几年甚至几个月或几天时间就可以把一个外来物种的基因片断(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在一二代后就可以表达这个外来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其二,转基因是激进的和大跨度的,可以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的基因结合在一起,比如将土壤微生物毒蛋白基因Bt(苏云金杆菌)转移到水稻身上,使后者抗虫;把北极鱼的基因转移到西红柿身上,使其抗寒。
而在自然的进化方式中,当然也存在基因交流和融合,但一是不会产生这种狂飙突进式的基因转移,二是不会产生这种大跨跃式的遗传物质融合。一种作物的某一性状和物征甚至需要适应环境成千上万年才会形成和巩固。因此,在进化上是缓慢的,但也是非常安全的。因为,自然进化中的基因交流会使得物种自己在内部和谐地调整基因,保持内部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同时缓慢的进程也使得自身与环境及与其他物种间保持稳定、制衡、互利、共生的良好关系。
迅速的基因转移则既可能让一个物种内部难以适应外来基因的全面而有机的融入,也会使得这一物种由于特殊外来基因表达后产生新的特性(如抗虫)而与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关系难以迅速磨合,造成生态问题。正如一辆行驶的汽车在转弯时,是需要减速并缓慢转动方向盘的,如果速度很快而且急速转向,就不仅转不成弯,还有可能车毁人亡。
也就是说,转基因的方式比传统的作物栽培方式更不安全。这也是为什么在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出现后频频有研究结果指出它的不安全性,比如英国的普斯陶事件(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土豆喂大鼠,大鼠食用后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墨西哥斑蝶事件(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飘到一种名叫“马利筋”的杂草上,用马利筋叶子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等。尽管这些研究结果都被倡导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人员所否定,但转基因作物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迄今是任何人都难以保证的,而且任何人都承认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难以企及传统作物,同时在保护生态和环境上转基因作物也难以望传统作物的项背。
事实证明,在今天,传统栽培方式不仅是极其有效的,而且是非常安全的。比如,我国农民一直在田间混栽高产量的杂交水稻与传统糯稻以维持足够的糯稻供应。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根据这种简单易行、低成本低投入的栽培实践,应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原理,设计了以4行对稻瘟病有较高抗性的杂交水稻间种1行传统糯稻的混栽系统。推广试验的结果显示每亩稻田少用农药60%以上,增产50公斤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15%。而对于白叶枯病,也早就有水稻专家提出,传统育种技术已经成功地解决,而且解决起来非常方便,为什么还要用未知风险的转基因技术?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和推动社会进步上是完全没有异议的,关键是我们应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作者为《百科知识》副主编)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