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4年12月11日2005年1月1日,这是两个很值得关注的日子,至少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总是能听到关于这两个日子的声音,有欢喜,有担忧,更多的还是期待。
这是两个变化日,两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又一次质变的时间。
今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三周年。大家都称其为“后过渡期”的开始,中国的服务业开始全面入世,12月11日起,我国的批发零售、电信、金融、运输等重要服务部门的开放程度将明显提高,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将逐步取消。对于相对落后的中国服务业来说,竞争压力全面升级。
2005年1月1日,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将对上千种进口产品下调关税,关税总水平将下调至10.1%。关税下调后,进口产品的价格将会进一步走低,在给中国的相关产业造成压力的同时,给中国普通消费者带来的却是更多的实惠,更多样的国外产品将丰富百姓的选择,更低廉的价格也将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准。
如果你考虑自己是一个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许你想到的会是紧张和压力;如果你考虑自己是一个消费者,无论是消费制造业产品、农产品,或是消费服务,你都会感到轻松和高兴。在这样的特殊的日子里,在一个新的入世关口上,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德国新闻学院在北京举办的一个培训,有位在英国《金融时报》工作多年的培训师特别喜欢强调“赢家、输家”的概念。她认为这是每一个财经记者应该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过程中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西方人的思维观念的确和东方人有不同,强烈的输赢观念在西方人脑子里“根深蒂固”,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总希望“以和为贵”,喜欢强调输与赢的相对性和复杂性。虽然我很难做到在每一篇新闻报道中都明确“赢家、输家”,但是我以为西方记者的观念大有可取之处。
作为新闻报道者,你有责任告诉读者新闻事件是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新闻是为了增加明确性而产生的东西,读者买一份财经类的报纸不是为了娱乐自己的,他需要知道环境变化对他的生意或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果记者在文章中告诉读者某件事发生了,这件事对于他既是好事,又是坏事,他就越读报越糊涂了。
如果这要分出一个胜负,那入世三年变化之际,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回答必须简单,大部分中国服务行业将是输家,但是所有的中国消费者都会成为赢家。如果你是一个将受到国外企业冲击行业的就业者,你大概要好好计算一下正负效果,最终得出你的生活质量将会如何。不过,重要的是,从“算大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还应该是赢家。这是由自由贸易的经济学特性决定的,任何一本经济学教材都可以告诉你如何计算出这样一个结果。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20多年的市场改革给中国百姓带来的好处是大家都知道的,市场的好处深入人心。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是一回事。市场越大了,越自由了,百姓获得的好处就会更多。普通人也许对于W TO就是一个概念,政府宣传做的好,W TO就好了。其实,早晚有一天世界市场的概念也会深入人心,因为它给人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制造业在入世前三年显现出来的强大优势是好事,入世第四年中国部分服务业的遭遇那就是坏事。不过,需要了解的是输赢判断都是当下的事,谁也不会知道更远的将来会发生什么。只要把事情交给市场,事情的走向就由市场来决定了。
有一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各类产业总会处在一个不断的升级和转移过程中的。20年前谁会想到中国会有一个联想和海尔,而现在谁又能否认多少年后中国不会出现自己的摩根士丹利或者花旗银行。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做好联想、海尔阶段我们该做好的事情,我们早晚就会有做IBM服务和SONY创造的日子。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