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现在消费者对于日资品牌的消费已经不再有80年代的那种崇拜心理,在韩资、欧美和国内家电近些年的冲击下,日资家电显然已经处于劣势。苏宁副总孙卫民在评价目前的日资家电品牌时这样说。
以80年代风靡一时的日立来说,曾经是高品质家电的象征,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日立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却一路下坡。包括松下、东芝、三菱、三洋在内的日资家电都曾有过类似的“切肤之痛”。据了解,日资家电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萎缩至15%,远不敌韩资和欧美品牌。
今年10月份,日立高调宣布在中国市场实现复兴的三年战略,希望日立能从头开始,重新被中国消费者认识。但这个前景并不明朗,同时,国内抵制日货的呼声亦有高涨之势。“日资企业在全局策略上和中国政策的脱节造成了日资家电的这种现状。因为他们并不向中国提供核心的制造技术,这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是相违背的。”孙卫民说。
日资家电的没落
80年代确实是日本产品的时代,尤其是电器产品风光无限,可现在看到日资产品,还会激动吗?已经很平常了。在欧美产品、韩国产品、本土产品众多的夹击下,日资产品的没落就成了个定数。
在南京苏宁、五星卖场,日资家电已经不是销售的主流,品牌也屈指可数。日立、三菱等仅有的几个品牌也是乏人问津,销售额不到海信、三星的1/3。这样的情况不仅是在一个卖场,而是覆盖南京所有的家电卖场。
据了解,各大经销商已经不再把日资品牌作为家电销售的主力军。而更看好势头正盛的韩资三星、LG等品牌,欧美的家电也正在以其实用性冲击日资家电。一位从事家电零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之外,价格相对较高也是日资家电产品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为了取得价格优势,日立等日本家电企业不得不转移到中国,以得到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又一度迁回。他们的这种反复和迟疑为韩资、欧美家电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国内家电业的崛起也打击了日资家电。
“整个日资家电品牌的竞争力相对滞后,他们在对国内市场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没有先进技术的跟进。未来一段时间内,日资家电都不会在市场上起到主导地位。”孙卫民说。
欲战胜“中国制造”?
据悉,为重振“日本制造”的辉煌,日立、松下、东芝、索尼、三菱、东洋等日企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幅度开打品牌策略,企图重新唤醒中国人对日系企业的记忆。并表示,日本制造企业要在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等五个方面提升竞争力,战胜中国制造。
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大量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和产业工人的存在,使中国产品的廉价具有了某种天然属性,而中国的经济结构体系也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国产品牌的性价比,使得中国制造优势更加突出。
事实上,日本制造要战胜中国制造的论调一年前就出现过。一年前,日本媒体曾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鼓动日本企业“战胜中国制造”,专业人士分析,日本企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其缘由是真正意识到中国制造的实力威胁,企图以此阻止日本企业大规模向中国迁徙。
根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网上资料,截至2001年4月底,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已达两万余家,合同外资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0亿美元。2002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热情有增无减,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投资国。
政策的偏离
这种投资趋势曾引起日本业内的担忧:核心技术的外流将会带来日本国内的经济空洞。
有迹象表明,近两年,日本企业已经将外移的高端产品制造从东南亚或中国悄悄返回日本。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制造业保证有10%左右的核心产业留在日本。
所以,日本企业虽然把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他们却把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业留在了日本。而若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连同二流技术和设备一起转移到中国,日本企业就能集中财力和人力发展高新技术,专心致志地追赶欧美。
SONY的P2在中国市场被禁止销售了,据了解,这和日本拒绝把P2的技术和制造带到中国有关。“日资企业在策略上并不能和中国的政策相融合”,孙卫民说,“现在已经有日资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松下,就把中国政策当作其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支点。但是大多数日资企业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和日本政府是有关系的。
更有人士指出,整体来看,日本就是个大品牌,消费者的信任是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如果日本政府不在态度上做调整,日本的企业不在策略上做调整,今后中国市场将没有日本企业的位置。它只能看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旁流口水。
本报记者 程杰 (2004年12月15日 第十三版)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