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专家认为项目建设应保持超前不必太过担心剩余现象
对于由电荒引发的电力投资趋热势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和担忧。在今天召开的2004-2005重大经济政策问题座谈会上,有关专家指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必须保持超前发展,目前的投资趋热是市场的正常反映,不必过分担忧。
今天下午的话题集中在目前的电力短缺以及电力投资热潮两方面。对于时下的电力投资建设高速增长的势头,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在近年来日益加剧的电荒之后市场的正常反映,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住房和汽车市场需求巨大,城市化步伐加快,对电力等基础产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电力供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历史上欠帐甚多,前两年放松电力建设力度,就迅速导致全国性的电荒,说明加快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目前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电荒,与会专家指出,这是由于1998年电力供应出现短暂过剩之后电力建设放慢速度所致。电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电力供应必须适应需求的增长,电力建设应该保持超前,适当的电力剩余是正常现象。
就电力短缺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专家们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无论电力供求关系处于什么状况,都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改革电力投融资体制,拓宽各种资本投资电力的渠道,有利于促进电力的快速发展。为了保持电力工业快速稳定发展,改革电力建设的审批制度势在必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投资建设电力的决策权,应该交给市场和投资者,由市场机制去调节,由投资者自主经营、自负风险。审批权下放不会造成混乱,但前提是政府要作好规划,搞好投资信息发布和风险预警。
由本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04-2005重大经济政策问题座谈会,今天下午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电力与国民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与经济走向。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王振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王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钢明、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晓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桁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中国证监会专职监事张谦、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副主任孙耀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史丹、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经济研究所刘严。本报总编辑黄文夫主持会议。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