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伊利高管被调查又是MBO惹的祸
周一,一直以蓝筹股形象示人的伊利股份开盘就跌停,起因是包括董事长在内的7名高管被拘捕。从6月份开始,“独董风波”让伊利股份一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述事件的背后,其实都与公司的MBO有关,而最为大家关注的就是伊利管理层用于收购股权的巨额资金的来源,这一点也是MBO过程中备受指责的核心问题之一。
张裕A曲线MBO前段时间在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管理层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量资金,用于收购公司的股权,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猫腻”。
伊利董事长被拘
记者获悉,12月17日被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带走协助调查的共有7位伊利集团高管,理由是“涉及挪用公款1.8亿元及做假账”,其中有三人已经被放回,董事长郑俊怀及杨秀琴、张显著和李永平尚被拘禁。据有关人士透露,逮捕令很快就会下来,目前这四个人的家和办公室都已经被搜查了。
随后,记者致电郑俊怀和总裁潘刚,二人所有手机均关机。而伊利的董秘兼财务负责人张显著和证券代表李永平的手机也均处于停机状态。最后联系到伊利董事王宝录和在北京负责宣传的张舟,但二人均表示在外出差,一切情况不清楚。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潘刚目前仍很自由,检察部门只是给他打过电话询问情况,并未要求其回内蒙古。
记者试图联系内蒙古高检求证此事,但该院多处办公电话均没有人接听。
据了解,伊利高管被高检带走很可能缘于证监会对该公司的调查。在今年6月伊利股份闹完“独董风波”之后(今年6月15日,伊利的三名独立董事俞伯伟、王斌和郭晓川发出《独立董事声明》,并要求聘请一家审计公司对有关伊利股份资金流动、国债买卖交易和华世商贸公司等问题进行专题审计。这也是此次“伊利独董事件”的起点。第二天,伊利召开临时董事会,决议罢免俞伯伟的独立董事之职。),7月,证监会决定开始对伊利进行调查,并从天津证监局稽查部门抽调部分人员前往内蒙古。大约在一周前,该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但内容目前还不知晓。
都是MBO惹的祸?
本周一,伊利股份(600887)开盘即告跌停。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均为基金,当记者致电部分持有该股的基金经理时,他们大多对伊利跌停感到措手不及,因为对基金来说,这家三季度每股收益达0.53元的上市公司一直是蓝筹股的象征。
高管被拘、“独董风波”,这一系列事件背后,似乎都与伊利的MBO有关。伊利的MBO虽然在业内被称为“公开的秘密”,但却从未在公开媒体上曝光,其MBO的方式、资金来源等对外界而言一直是个谜。直到“独立董事事件”的主角之一俞伯伟提出质疑,“伊利股份好像是宁可亏损也要买国债,是不是和MBO所需要的资金有关系,我怀疑国债投资是股份公司资金体外循环的通道。”伊利MBO露出冰山一角。
对于伊利MBO的资金来源,业界有不少猜测。其中被质疑最多的是伊利购买国债的资金去向,原因是公司投资国债时流动资金并不宽裕。2003年7月,呼和浩特市财政局转让给金信的伊利14.33%国有股过户完成,金信信托正式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同年10月,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在董事会上提出购买国债的想法。11月开始,3亿元资金陆续打到闽发证券。在收购伊利之后,金信不派一名董事、监事,不提名一个管理层,这成为被业界怀疑“隐性MBO”的重要依据。业内普遍认为这两者存在联系,即投资国债的资金通过隐形渠道转为金信收购伊利股份的资金,而伊利管理层则是通过金信完成了MBO。
目前,中国证监会对伊利的调查已经完成,而伊利的管理层也大多被检察院带走,虽然还无法断定高管被带走是因为他们利用上市公司资金借道金信信托完成MBO,但管理层被抓将成为伊利股份的一块硬伤。而伊利必须面对的事实还有,包括子公司亏损的约940万元在内,伊利在国债投资中已经累计亏损(含浮亏)约2640万元人民币。由于伊利仅在2003年记录113万元人民币投资跌价准备,绝大部分国债投资损失(约2304万元人民币)将在其2004年财务报表中体现。其股价表现恐怕也很难被看好。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