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没有人否认2004年对券商来说是政策利好捷报频传的一年。5家券商获准发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新的《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券商融资的政策接连兑现。但同样没有人否认2004年是券商行业整体形象受到重创,业绩窘境难解的一年。已有统计表明,今年10月券商净利润行业平均值仅-2908万元。除了业绩持续滑坡之外,又有南方证券、德恒证券等7家券商被行政接管或托管。虽然券商大张旗鼓开展保证金存管,但市场对券商整体信任度却几乎降至历史最低点。这比弱市行情更刺伤了券商对行业发展的信心。追求普惠性政策已不现实,券商业的分化大戏已经开场。
区别性措施激发自我强身
2004年对券商来说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政策年,但这个政策年显然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政策雨露不再普降甘霖。实质性利好举措沿续了去年8月券商大会提出的分类监管的思路,明显向优势券商倾斜,大力推动优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
特别是《关于从事相关创新活动证券公司评审暂行办法》的出台,更让券商内部实力变得泾渭分明。监管层力求形成一种强者恒强的氛围,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券商根据风险程度、内控水准、财务实力等实际状况,被划为不同类别,分别适用不同的监管措施,对券商监管的针对性正在提高,并通过差异的体现,增强证券公司加快规范的压力和动力。
在新的监管思路下,券商加强内控的动力日渐加强,纷纷实施保证金存管、集中交易、加强证券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等有效措施,保障投资者利益,一些优质券商已显露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吸引资本投入的优势。据悉,深圳一家获得创新试点资格的知名券商,注册资本从24亿元增至37亿元,据称该券商此次增资系大股东以现金增资。在投资回报率下降的现实中,该券商获得宝贵的现金增资充分说明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的券商才有可能获得市场青睐。
监管层也希望借助区别性发展措施,促使券商开始新一轮提高资产质量的行动。根据有关规定,提出创新试点申请时已清理了不合规业务、并且确保客户资产安全的综合类券商,对最近一年净资本指标的要求可以由12亿元调到8亿元。这一规定实际上为许多注册资本仅在10亿元左右,而净资本却超过8亿元的券商带来了新机会。其中,为了达到创新试点的要求,净资本低于12亿元(或8亿元)但净资本比率高于70%的券商将有增资扩股的内在冲动。而净资本超过12亿元(或8亿元)但净资本比率低于70%的券商则需要获得政策支持进行资产剥离、发行次级债券充实资本等。可见,为争取创新试点资格,不同资质的券商还将采取殊途同归的行动,展开新一轮自我强身、提高资产质量的行动。而自查自纠非合规业务也在券商中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
突破信任危局
今年被称为券商发展的危机年,有不少业内人士推断券商将集体休克,而不断增多的被托管券商更加重了这种预期。一批不合规券商被淘汰出市场,将会改变券商全行业苟延残喘的窘境,并对中国证券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良性影响。
大部分因实力差异目前无缘创新的券商心急如焚,对行业发展流露心灰意冷之意。而今年下半年有关大面积券商高危的不实传言,又从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券商的心态,深恐客户资源流失,原本就四面楚歌的市场版图被进一步蚕食。忧患意识在相当多的券商中传播,券商依然没有走出已持续3年之久的行业危机。
据称,监管层正在按照《关于摸清证券公司风险底数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券商加强风险监控,在一日紧过一日摸清行业现实的压力中,没有哪家违规券商可以遁形。对券商而言,能不能痛下决心抛弃原有的非合规经营模式,将决定今后能否有生存机会。
2004年,券商无奈地处于集体信誉缺失的状态,在尴尬之中,许多券商强烈呼吁管理层改变舆论妖魔化券商行业的偏激倾向,给予券商更高的行业定性,站在全局角度系统地审视券商未来的发展定位,恢复券商行业的信用基础和参与者信心,改变社会资源对券商行业从蜂拥而至到一轰而散的非理性逐利状态,只有如此券商行业的自我强身之举才有现实意义。但从券商自身素质到市场认识的全面改观都任重道远,2005年注定不是轻松的一年。
( 责任编辑:紫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