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前独董俞伯伟解读伊利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4年12月22日9:17·
一位前独董眼中的伊利和郑俊怀
在俞伯伟的眼中,郑俊怀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 2004年8月3日,伊利股份(600887)(相关,行情,个股论坛)(600887)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免去了俞伯伟独立董事的职务。随后,俞伯伟就其被罢免独董职务一事发表了公开声明:伊利股份监事会关于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在程序上违背了公司章程的规定,没有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提前10天发出会议通知。伊利风波由此展开。昨天,记者对俞伯伟进行了短暂的访问,他向记者回顾了在伊利所看到和经历的一些事情。针对检察机关涉入伊利问题一事,俞伯伟对记者表示,自己17日当天就得知伊利事发,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董事长郑俊怀、副董事长杨桂琴、财务总监兼董秘张显著、证券事务代表李永平已被采取强制措施。而当初,正是这四人的家属分别持有伊利第四大股东华世商贸的股份。
财务问题
伊利的财务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请过咨询公司,物流请过,ERP请过,营销方面的培训也很多,但没有动过的就是原奶事业部。还有一块没“动”的就是杨桂琴的财务、证券那块,也没有外人咨询过,咨询的人连资料都拿不到。
郭顺喜控制的事业部,据说一些设备都是郭和郑的儿子、亲戚买的。郑俊怀几次想弄掉郭,但都没有成功,就是因为郑陷得太深。据说郭顺喜和郑的太太非常好,把郑的亲戚,把郑太太的亲戚全部搞定,完全扎到那个利益集团里面。
伊利很多人对牛都有好感,对杨和郑都有反感。
俞伯伟坚持认为,华世商贸的设置是借MBO之名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他还称,不少相关人士认为,数年前通过受让国家股获得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地位的金信信托,也以帮助伊利高管完成MBO为最终目的,因此,伊利真正的第一大股东未必是金信信托,而是极少数伊利股份的高管。
竞争失策
1999年的时候,俞曾向郑建议,蒙牛刚“起来”,打他还是比较容易。郑说现在打蒙牛。等于抬举它了,它的知名度就上来了,不用去管他。
到2003年,郑就开始着急了,担心牛根生有资金进来就很难对付,因为郑心里清楚牛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2003年9月份,郑想策划对付蒙牛。俞从美国请来一位著名咨询公司的咨询师进行策划。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希望蒙牛和伊利能够共同存在,所以这个计划很保密。俞伯伟当时引用了美国对付苏联采用的阿波罗计划,也把这次计划取名“阿波罗”计划。
郑当时是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杀死蒙牛。当时研究了很多方案,但都没有通过。有一次郑曾拍着桌子说,你们要知道,我和牛根生已经走不到一起了,不可能合作了,要不惜一切代价,不要看财务报表上是否有盈利。郑俊怀一连否定了三个方案。
最后确定,这个计划就是进行“特价战”。特价一般指临时推出的一种促销策略,但特价在伊利一直存在,实际上就是在打价格战。液态奶近期销售额外界说下降一亿多,其实不是产品没有卖好,就是实行特价的结果。
伊利的液态奶利润是最大的,在液态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扩大投资,反而还萎缩投资,造成液态奶一直是处于断货阶段。郭晓川在今年5月份的董事会上质疑,问郑你们投在冰淇淋上那么多资金干啥。郭曾私下里说,就是为了挤潘刚(伊利总裁),一旦冰淇淋做大,再来排挤潘刚就有很多话好说了。
今年初,有媒体上刊登了《伊利现在的危机》一文,郑俊怀以为是蒙牛动用公关公司做的。他就启动了企业内部的一些资源,利用北京的一家公关公司,向蒙牛发动进攻。蒙牛告到当地的公安,公安部门查到了一些伊利做手脚的资料。
蒙牛做起来,完全是有原因的,一直是郑俊怀把市场让给了蒙牛。“蒙牛做出来是应该感谢老郑的。”俞说他曾经建议郑做奶片,郑后来让一些他不想用的人员去做奶片,规模也很小,但效果却很好,然而郑没有增加投资。
后来有经销商说要投钱去做,到时候分利润就可以了,但郑还是不做。
郑俊怀的“两面性”
“没有任何感情科研,做人都是讲利益的。”这是郑俊怀曾说过的一句话。
伊利高层的薪酬没有公告过,也没有放在董事会上讨论过,郑俊怀今年3月份曾经询问郭晓川(薪酬委员会主任),要把董事长的薪酬提到350万元,但被郭否定了,就没有放到董事会讨论过。后来据说是将董事长的薪酬提到1000多万元,而且实行已经是去年开始了,杨桂琴是850万元。
郑俊怀这个人是有两面性的,表面看很朴素。这个人平时出差,在国外只吃一个比萨饼,在国内则吃一碗面条。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他表面比较谦虚,也显得会听别人的意见,但永远是按自己的意愿做。
“这个事情我为什么会一直盯着呢,因为有一个追溯制度,一旦事后被发现,对我们(独董)谴责的伤害是很大的,因为我们三个独立董事都是做咨询的,所以如果谴责,对我们个人的声誉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俞伯伟说。
本报记者乔晓会
( 责任编辑:佳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