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青岛 2004-12-24(中国商业电讯)——啤酒业咋让人看不懂了?
一方面是跨国啤酒巨头们紧锣密鼓地收购兼并,一方面是国内啤酒大鳄们基本上默不做声。谁是第一的说法也不断地变换。啤酒业真有点让人如坠雾里。
看不懂是因为有变化。青岛啤酒(相关,行情,个股论坛)(600600)总裁金志国这样释疑:“外资啤酒加紧并购,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成战略布局。实质上,中国啤酒业的主流,已进入第四层竞争阶段,规模已经不再重要,即便现在规模上是第一,但若没有掌握这个层次竞争的核心能力,最终也会失去这个第一。因此,现在国内啤酒业的当务之急,是要锻造第四层竞争的核心能力,这个能力将最终决定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
外资并购潮——最后的战略布局
今年以来,外资啤酒掀起的并购浪潮可谓连绵不断。
11月底,日本麒麟啤酒公司以3760万美元收购了大连大雪啤酒公司25%股份。9月29日,全球第五大啤酒生产商丹麦嘉士伯集团收购了新疆乌苏啤酒34.5%的股份,这是嘉士伯今年以来收购的第五家国内区域啤酒公司,至此,嘉士伯已经完成在中国西部的布局。还有,像英特布鲁“麾卷”金狮啤酒,喜力联手金威啤酒,苏格兰·纽卡斯尔入股重庆啤酒(相关,行情,个股论坛),AB公司和南非啤酒“争宠”哈啤,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皆因这是外资啤酒实施其战略布局“最后的机缘”。我国已经是“世界啤酒产业最后的乐土”之说是国际啤酒巨头们所公认的。从产量上看,我国已经连续两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去年产量达到2540.48万吨;从人均消费来看,我国的年人均消费量只有18升,与世界水平25升还有距离,增长空间巨大。为了在这块乐土上抢得一席之地,几年前,不少外资品牌啤酒就已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经营、操作等方面的原因,被国内企业打得溃不成军,纷纷退出中国市场。借着这一良机,国内啤酒企业掀起了并购浪潮,青啤、华润、燕京等几家大的啤酒企业迅速完成了战略布局。等外资啤酒企业卷土重来,再次进入中国市场时,发现值得并购的啤酒企业已所剩无几。
为了在中国啤酒市场最后的刮分中占据有利地形,外资啤酒商们才频频出手展开并购,有的甚至不惜血本。数据显示,英特布鲁收购石梁啤酒的价格约为每百升38美元,而安海斯啤酒收购哈啤的价格更高达每百升60美元。随着沿海一带的资源基本瓜分结束,有的公司开始关注竞争相对薄弱但是在未来有好的发展前景的地方,首先抢得市场,先入为主,像嘉士伯在西南和西北的布局,就反映了他的这一战略意图,更重要的是,嘉士伯在亚洲的市场主要是越南、马来西亚和缅甸一带,在西南地区很容易和其原来的板块连接在一起。
第四层能力——不能被模仿的能力
与外资并购的热热闹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先期已基本完成战略布局的以青岛啤酒为代表的国啤们,则开始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锤炼一种新的增长方式。这就是被金志国称为的“第四层能力”。
“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决定了多元化和跨国经营的广度和深度。”金志国这样阐释第四层能力:“基于能力的战略中,第一层是容易模仿的,象现金、商品等;第二层是能够被模仿的,象规模等;第三层是难以被模仿的,象品牌忠诚度、员工满意度、公平的声望等;第四层则是不能被模仿:象独特的能力、独特位置、独特资产等。啤酒业大兼并后的整合,正需要第四层能力来完成。”
金志国心目中的第四层能力包含着这样的信息:第一是知识管理能力,它能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生产力;第二是以全程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市场能力;第三是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第四是基于流程再造的结构能力。
坦率地说,与跨国啤酒巨头们相比,第四层能力正是国内企业的弱项,而这种能力也正是国啤未来与洋啤酒一较高下的关键点。对国啤们来说,洋啤酒战略布局尚未完成,恰好给自己让出了一段迎头赶上的宝贵时间,如果不利用这段时间加速整合,缩短与洋啤们在这个层次竞争的实力差距,无疑将失去暂时领先的战略优势。
最先开始历练这一能力的,是最先完成战略布局并洞察到这一未来趋势的青啤。三年前,青啤便提出了从“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的战略转移,沉下心来,潜心修炼内功。金志国认为:“一个企业在规模上迅速放大了几倍以上,便会带来7S即战略、结构、人员、文化等等诸方面的不平衡,从‘做大做强’转变到‘做强做大’便是为了调整这样一个不平衡。但是,没有前期战略的‘做大做强’,就没有后期的‘做强做大’,因为30万吨生产能力的企业,无论如何是谈不上强的,所以‘做强做大’是战略性的延续,做大包含做强,做强包含做大。只大不强,大也是暂时的,只强不大,强也强不到哪里去。”
围绕着“品牌强、市场强、运营能力强”这三强,青啤三年时间优化和新建了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运营机制、危机管理机制等30多个机制,调整完善新建了148个制度,使青啤基本上进入到制度管理的轨道。现在,青啤老总在家不在家,都一样运转,譬如,4月份要回顾战略,到了这一天,自动报时,开始回顾战略,5月份要评估市场,到了这个月,方方面面都在做这个工作,自动进入程序。随着“内功”的增强,青啤没有进行任何并购,啤酒产量仍然每年增加40万吨,显现出青啤正在进入内涵式增长的轨道。
但金志国认为,按照百威等国际化大公司的标准,青啤还有相当的差距:“系统整合的任务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收购兼并仅仅完成了扩张20%的任务,80%需要靠管理去消化。青啤前三年的整合只能算是初级阶段,未来三年才是深层次的整合。”
竞合——获取第四层能力的捷径
怎样获取第四层能力?道不同,术则不同。
金志国认为必须顺势、取势、借势,找到捷径:“用未来思考今天,你能看到这个行业未来的状态。比如2002年加入WTO,当时我们就判断国际过剩资本将进入具有成长性的中国啤酒行业,因此,我们必须捕捉住第一机遇。因为他们来了后,我们的差距还是很远的,我们和他们对抗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竞合,欢迎你们过来,使得世界第一啤酒商成为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使得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资源嫁接过来,使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强大,参与世界级的竞争。青岛啤酒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很多。”
的确,青啤与美国AB公司成为伙伴以后,通过与AB公司的最佳实践交流活动,使其精细化管理水平迅速向国际化公司靠拢。现在青啤的管理制度中,认真、确保等含糊的词语没有了,代之的都是非常具体的词语,譬如:梯子用完不能竖放,必须挂到墙上。这种精细化管理能力使青啤解决了诸多行业难题。譬如,溶解氧是啤酒每时每刻每瓶都保持口味一致的关键指标,在国内啤酒业这个指标一直达不到国际水平,青啤通过实施关键工序控制点回顾工作法,找出了数百个关键控制点,由技术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联合起来,在每个点上深入寻找象“螺丝扭几丝扣最科学”这样的细节问题,终于使溶解氧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当然,并不是说以后大的啤酒集团都要有国际背景。”金志国分析道:“只要在体制上、机制上、标准上与国际接轨,一样能把企业做好。但是一定要清楚,当你的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当你的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一定要寻求对你有利的资源。所以,青岛啤酒不是把自己占有的资源才算做是自己的资源,而是把可以通过一切手段来支配调动的社会资源,都作为我们的资源来管理,只有这种心态,才能整合国际上优良的资源为我所用,帮助我们成长。这也是尽快获取第四层能力的唯一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