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作者:徐昙
2004年的中国乳业真是“流年不利”,先是完达山液态奶“崩盘”,随后,均瑶乳业老总王均瑶和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方有生两大人物撒手人寰。近日,伊利多名高管被拘则为2004年划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2004年12月23日晚,伊利新高管理层李云卿、潘刚、杨贵、郭晓川、陈彦等出现在股东会议上。作为刚刚任命的新闻发言人陈彦回应了社会上的一些传言。就有关高管涉案资金到底有多少的问题,陈彦表示,到目前为止,检查机关没有透露有关涉案资金的任何数字,公司并不了解具体的数字,也不可能去检查机关打听情况。关于董事会是否会重组,董事长会不会换人的问题,陈彦说,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调查还没有结果,因此根本不存在更换董事长的问题。
2004年12月17日,伊利集团7名高管被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带走。随后,因涉嫌挪用巨额公款,董事长郑俊怀、副董事长杨桂琴、董事郭顺喜、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张显著及证券代表李永平被刑事拘留。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对伊利个别高管人员的经济问题正式进行立案调查。
都是MBO惹的祸?
可以确信的是,此次事件是2004年6月伊利“独董风波”埋下的定时炸弹。伊利独立董事俞伯伟要聘请独立审计机构对伊利的国债投资进行单项审计,惹得郑俊怀火冒三丈。随后俞伯伟被强行罢免。
对伊利来说,“独董风波”最严重的后果是引发了市场对伊利高管“曲线MBO”的猜疑,也招来了中国证监会调查组对伊利的调查。9月中旬,证监会的调查结束。随后检察机关介入。
伊利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杨贵也承认,此次高管挪用公款问题的确与证监会立案调查有关。
据记者了解,2000年至2001年,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等人未经董事会同意,先后挪用1590万元和1400万元分别给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和启元有限责任公司用于经营。检察机关对郑俊怀等人从立案到刑拘,都缘于挪用这两笔公款。
华世商贸1999年成立,当时以伊利股份两名中层管理者名义注册,目的是解决管理层持股。2002年该公司由伊利5名高管家属以个人出资形式增资。2004年该公司转让给自然人。启元公司注册于2001年,伊利股份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期权激励,为了便于持股,伊利股份用激励资金注册了启元公司。截至目前,伊利股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共获得国有股期权奖励近500万股,均由启元公司持有。
目前,市场普遍存疑的是伊利高层、第一大股东金信信托、华世商贸三者究竟有何内在关联?郑俊怀是否通过华世商贸挪用公司资金进行着隐性MBO?
事件追溯到2003年7月,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将手中的2800万伊利国有股份卖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金信信托,金信信托一跃成为伊利的第一大股东。金信信托收购伊利国有股,斥资2.8亿元,却不派一名董事、监事,不提名一个管理层。甚至连象征性的幌子都没有。这就让市场有理由怀疑,金信信托只是受托收购,委托人是郑俊怀及其高管团队。
一位证券分析师表示,信托公司取得上市公司股权,为下一步转让给上市公司高管打下伏笔。国有股的转让必须经过财政部的批准,但是国有股一旦转让给非国有性质的信托公司,股权性质就变成了社会法人股,一旦MBO政策放行,此后的转让就容易了。
财经评论人士水皮认为:“呼市财政局为什么要卖大家不清楚,因为这是一只会下金蛋的大母鸡;金信信托为什么要买大家也不清楚,因为大家都知道金信信托的交易是受人之托,到底谁是真正的收购者,谁是伊利的实际控制人?”
伊利筹划国有股转让是在2002年下半年。2002年10月,郑俊怀即提出购买国债。当2003年7月完成国有股转让过户,金信信托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后,11月开始,购买国债的3亿元资金也陆续打到闽发证券。
有分析认为,公司投资国债的金额与伊利股份股权转让的金额非常接近,伊利管理层有通过金信信托名义收购伊利股份股权的嫌疑虽然伊利股份对此发表澄清公告:“此事实属巧合。”
被罢免的独立董事俞伯伟曾质疑:“伊利股份好像是宁可亏损也要买国债,是不是和MBO所需要的资金有关系,我怀疑国债投资是股份公司资金体外循环的通道。”
伊利未来
郑俊怀之于伊利就像赵新先之于三九,20多年郑把呼和浩特市红旗奶牛厂发展成中国奶业的老大。郑俊怀及其高层震动,对市场的心理影响可想而知。
目前看来,伊利震荡对股民的影响大于对市民的影响。近日飞往呼和浩特市的班机十分火爆,最急于赶往伊利总部的主要是心急火燎的基金经理和股东。其次才是探听消息的媒体。
目前,虽然呼和浩特市政府已不再持有伊利的股份,但还是在其操持下对伊利的人事安排做出协调。公司副董事长李云卿主持董事会日常工作,总裁潘刚全面负责企业经营工作,成为伊利的实际控制人。公司其他高管人员均正常工作。
但这种没有经过股东大会等必须程序的人事安排,市场人士认为这可能还只是暂时的。关键是伊利未来谁来掌舵。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