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周又去了香港法院一次。上次是采访创维事件,这次是看毛玉萍受审。
记者是决不会放过这些平日里光鲜的"名人"在走出法院大门时那落魄的模样,表情越抑郁越狼狈,越能谋杀"菲林"。
近年来,在香港市场爆出丑闻的内地企业数量和频率都有所增加。这一方面是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越来越多,总数增加所致;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也是因为内地企业发生丑闻的比例相对较高。
北京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从1992年至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发生丑闻的比例为16%,而美国仅为1%。尽管记者没有具体的香港市场的数字,不过从感觉上判断,比例应该介于两者之间。而不幸的是,在港出事的上市公司,内地企业又占多数。然而,16%和1%到底有多大的区别?记者向香港分析师了解,什么样的内地企业是他们最惧怕、认为最容易出事的企业?答案很多。企业管理不透明,关联交易多,公司结构复杂,等等。
说到底,最担心的还是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如果加上公司框架复杂,比如设有多家离岸公司,那是他们认为更容易出事的。当然,企业家形象也很重要,只知道资本运作,不知道搞实业的企业家,也是他们避之不及的。
因为对于香港分析师来说,中海油出事是惊愕,创维出事是意外,上海地产、远东制药等企业出事则是"可以理解"的。惊愕往往带来最大的打击。而"可以理解"的公司,数量再多,但对分析师,对市场信心,对基金投资却很少造成影响。因为早在出事之前,这些公司往往就已经不在分析师的研究范围,而可能列入仙股系列了。投资基金也多半不会购买没有分析师跟踪的个股。
由此,记者认为,北大的报告,虽然有一定意义,但更重要的是研究出哪一类企业容易出事,哪一类企业会最大程度地破坏投资市场的信心。
10个远东制药、上海地产出事,可能也抵不上一个创维出事所带来的冲击力。而10个创维,甚至100个创维的破坏力,也抵不上一个"安然"。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