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虽然“八七”扶贫攻坚以来,云贵川桂等西南四省(区)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生态条件、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贫困面依然很广,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而且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扶贫资金难以整合、小额信贷难到户等体制性问题更加突出,使得扶贫资金无法体现扶贫效益,贫困群众得不到有效的扶持。(据12月24日新华网)
从来没有无因的果。据报道,导致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是财政扶贫资金的多头管理问题。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有权分配的“婆家多”,“谁都可以说了算”。加上各部门各有各的管理办法、报批程序,“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造成扶贫资金在下拔使用的中间环节被消耗,有的还被一些单位和部门挤占挪用。尤其是财力有限、资金周转不灵的贫困地区。不仅如此,扶贫资金也“嫌贫爱富”,扶贫贴息贷款大量投放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部分扶贫贴息贷款被挪用来发工资、福利、支付借款、欠款和日常支出甚至直接用于资金周转,贫困村、户享受扶贫贴息贷款的金额少之又少。如此一来,扶贫资金成了戴帽资金,真正的贫困村、户只有瞧的份儿。尽管缺乏资金供养的贫困村、户明明知道有扶贫资金尚未、就要下来,也唯有望而兴叹,除了四处借款,尔后欠债、偿还利息,无从选择。面对位高权重、大钱在握的各部门,他们只有选择忍气吞声、惟命是从。结局依然是年年如是“贫”,因为奶酪名义上是他们的,实际上又不是他们的。
如果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出借,最终投资到了农民身上,还不至于令人深恶痛绝。事实却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财政性扶贫资金因缺乏统一管理而导致扶贫项目执行不严格,最终难逃成为众口之下的香饽饽惨状。其中有的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和盖房买车的资金,有的当作一种待遇被平均分配。还有一些是败在论证不充分、管理不善的“拍脑袋”工程而打了水漂,致使资金使用效益欠佳,造成了损失、浪费。
距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的三大扶贫目标的实现已是时日不多,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正视、解决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紧迫问题。要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发挥最大的效益,除了国家尽快出台财政性扶贫资金统一管理办法、明确扶贫开发的主体,将财政性扶贫资金、项目的实施、管理权统一起来,实施严格的规划管理,尤其应当做好监管、落实工作,实施问责制,让那些徇私枉法的个人或部门担当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上资金分散、违规、违纪的使用多数是因执法犯法造成的),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至于贫困户因造血功能差而无法保证扶贫贷款收得回,有效益,致使扶贫贷款的投放难以保证完全用于扶贫,则需要国家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进而实现预期的扶贫目标。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