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市场人士指出金信的沉默姿态暴露出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软肋”给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用今年三部国产大片的片名,解读发生在郑俊怀、金信信托以及伊利股份之间的“暧昧故事”,形象而有趣:老郑煞费苦心《十面埋伏》,欲将伊利股份据为己有。他为了让全国人民都相信在此过程中看上去《天下无贼》,于是请来《功夫》了得的金信信托相助,以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目的。
身为伊利股东为何三缄其口?
当前,伊利股份高管事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相信缠绕伊利的是是非非离真相大白之日不远。将被正式批准逮捕的主角郑俊怀无法再保持沉默,然而被舆论普遍视为另一个主角的金信信托,依然三缄其口。
日前,记者登门拜访金信信托在上海的资产管理总部,一位女士客气地表示,有关伊利股份的事情归金华总部负责。记者向金华发去采访提纲,不出所料,石沉大海。
金信信托保持沉默的理由无非两种: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身陷其中,有苦难言。众所周知,诚信是信托业的根本经营理念,金信信托在伊利问题上信奉“沉默是金”,对其诚信和商誉造成的伤害不言而喻。
在证券市场人士看来,即使金信信托清清白白、问心无愧,也不应在事关公司形象、声誉的重大传闻面前如此“内向”。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及时出面澄清有关传闻是其应尽的义务。毕竟,2.8亿元的股权投资不是个可以漠然视之的数目。不管不问的态度,只能增加市场的猜疑,于己于人都难言有利。
自金信入主伊利那天起,媒体舆论的矛头便执著地对准了第二种情形,并找出了许多不能不令人信服的理由,如金信信托的购股款与伊利违规国债投资数额如此契合;作为第一大股东,金信却没有委派一个人到伊利董事会任职;自己是中国第一大乳业公司的控股股东,这至少不算辱没自己,但金信的公开资料却从来不点破这个事实,等等。
金信信托沉默合乎行规?
记者27日得到一个最新说法,指出金信确实受郑俊怀委托帮助其做MBO。基本方案是先由金信出钱买下伊利的国有股将之变为法人股,第二步是郑俊怀自己融资从金信手中买回这些股份。后来,由于伊利独立董事风波导致国债事件曝光,打乱了郑俊怀的融资买股计划,金信信托被迫继续坐在第一大股东位上,幸运地逃过一劫。但这一说法,还没有得到权威证实。
不过,银行信托界人士认为,金信信托的沉默合乎行规。因为根据信托法规定,受托人对委托人、受益人以及处理信托事务的情况和资料负有依法保密义务,金信信托“打死我也不说”无可厚非。
市场人士指出,金信信托对伊利事件的沉默,暴露出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一处软肋———银行业监管和证券业监管泾渭分明,联合监管少之又少,这为不少介于两者之间的“擦边球”和“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银监会不会轻易调查金信?
今年上半年,在第一波质疑伊利股份高管通过金信信托搞MBO的浪潮中,有专家就指出,只要财政部牵头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成立一个联合调查小组,对伊利股份国债资金和金信信托2.8亿资金的走账情况进行清查,结论便不难得出。
可事实上这样的联合调查实属罕见。深圳智多盈研究部总监余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信托归银监会非银司监管,又有信托法保密条款的保护,银监会不会轻易对其投资行为进行专项调查。由于监管领域所限,证监会无权要求金信信托发公告,只能要求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
存在这样的体制缺陷,金信信托修炼起沉默“功夫”来便如鱼得水。因此,投资者才会看到,伊利高管事发一周多了,饱受质疑的金信信托愣是没有发一个正式声明或公告的怪现象。
毫无疑问,在当前证券市场急需提振信心的关头,如果一任类似金信信托的机构想开口时便开口、想缄默时便缄默,而整个证券市场无可奈何,那么证券市场的公信和效率这两大支柱将无疑会受到极大伤害。
最后消息:检察院冻结金信所持伊利股票
本报讯 伊利股份(600887)昨天发布公告称: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12月27日接到通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因案件查办需要,对公司股东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公司56057486股社会法人股和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公司8448482股社会法人股(其中844万股被质押)予以冻结,冻结期限从2004年12月24日起至2005年12月24日止。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