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作者系搜狐财经特约评论员 自由撰稿人)
就像李金华在舆论界的崛起是近两年的事一样,审计署在新中国政府部门中也是“小弟弟”的角色。因为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才依法设立了这个部门。而与其他大部委的“兄弟姊妹们“比起来,这个“衙门”也确实小的可怜,其叱咤风云的能力也显得微不足道。
即便到了1985年,42岁的李金华赴京任审计署副审计长,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副部长时,国家审计署依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查帐”部门。而且,也确乎没查出什么大案要案。那时,审计署和其他中央部委间的互动是温情脉脉的。
“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李金华和他的审计署也朝九晚五地过着“公务员”的“机械”生活。
但是,那时的审计署真的没查出什么问题么?我不相信。但是,一切都是内幕,我们百姓看不到。那时的李金华们似乎也没勇气和力量来直面腐败,更遑论中央部委的失职和腐败。
因为在当时,行政性审计便是一切。没有上面的指令,审什么,怎么审,审到什么程度,审后如何,等等,都需要“行政支持”,即领导授权。尽管,根据我国的第四部宪法第91条的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时间荏苒,转眼到了世纪之交,“平凡”的李金华终于迎来了“出头“的机会。尽管在审计署内部争论激烈,但最终,他还是力排众议,在1999年第一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通报了当年的审计大案要案,从而获得了全场最长最热烈的掌声。那时,主管李金华的总理是朱镕基。
从那时起,国家审计署便成了中央地方各个机构关心的“衙门”。官员们终于知道,百姓在那里养着的,不再是那位温情脉脉的查账先生,而是一条时刻可以为国家为政府为人民“咬人”的“缉毒犬”。
以公开透明的政治姿态遏制习惯于黑箱运作的官场潜规,以舆论监督的民主利刃冲击习惯于“和光同尘”的官场陋习。寻求加强执政能力的中央政府终于忍无可忍,李金华也终于打破温情脉脉的面纱,痛下杀手。
2000年,李金华再在审计署内率先整风,公布了有针对性的“八个不准”,包括不准由被审计单位安排住宿、宴请;不准无偿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交通工具等,并形象地称之为碰不得的“高压线”,严督手下可能的“私情”和“寻租”。
可以推测,这“八不准”,和证监会2003年针对券商的“铁三律”相比,显然要执行得到位。因为“铁三律”在券商那里形同虚设,证监会最后都不得不暗渡陈仓,而“八不准”后的审计署不仅每年公布审计报告,且到了2003年,已然掀起了针对包括财政部、人事部、铁道部在内的中央各部委的第一场风暴。
此时,李金华的大学同学---金人庆---已出任财政部部长,但李金华依然不“近人情”地要求老同学“理解”他!
无疑,虽然在我国真正实行制度性审计的路子依然漫长,但此时的李金华业已获得更大的“行政支持”。如今,总书记是倡导“执政为民”的胡锦涛,主管总理是亲民总理——温家宝。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