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刊记者 袁卫东
“我刚拜访了北京”,世界直销联盟执行副总裁Mariano,面对来自中国的记者团,略显激动。
2004年11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在美国华盛顿世界直销联盟总部的会议室进行的最主要的话题,是宣称要在2004年底出台的中国直销法。在这一备受中外注目的立法进程中,世界直销联盟一直扮演着相当重头的角色,在那些备受关注的直销大企业背后,它推动中国政府对直销立法的践诺。
现在,一切努力似乎到了马上就能获得结果的时候,他们反倒出言极其谨慎,对于已经四处流传的立法草案的内容,对于中国政府要在立法中强力规定直销企业规模,以及奖金激励限度的争议热点,都声称“那是中国政府的事情”,他们尊重中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两个小时后,在几个街区之外的一家重庆菜馆,安利全球公共事务副总裁候力威,品尝着全无辣味的美式川菜,强调在中国直销立法的机会已经成熟。这位前美国助理国务卿,在寓意丰富的言语中,认为中国中小企业的直销机会应在第二波。这暗示着,开放直销市场的第一波机会由大公司主宰。
那么,中国政府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向和对策?对不起,候以一名外交官的职业态度,不予置评。
回到中国,在公众和业界欲睹直销法真容时,却不断爆出诸如商务部草案被国务院法制办退回、直销立法没有如期出台但并不影响中国践行对WTO的承诺等等让人震惊的消息。
整个进程的确相当复杂。围绕直销立法的多方博弈,尽管只是未来WTO框架下中国问题的冰山一角,但它的走向预示着2005年更大戏剧出台的风向:跨国公司在华的战略深入,已经依靠中国的WTO承诺,演变成立法的现实,这绝对有助于我们理解,10年以来,跨国公司为什么能够深入布局中国,并逐步成为影响中国未来政经秩序的强大力量。
而这一进程,同其一度与中国国家战略相匹配的位置发生分歧,与现实政经秩序产生冲突。而单纯依赖以开放促增长、促改革的道路,最终会与真正长久推动这个国家崛起的价值和规则相冲撞。
风向流转
风向微妙地发生了变化。
如果以一个脉络将2004年涌现的声音串联起来,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从中国企业家年会上蔓延的“拉美化之忧”,到“朗讯贿赂”案惊爆,揭露跨国公司在华的商业黑幕一时蔚然成风;再从中国工商总局出台“跨国公司在华的垄断报告”,到全国总工会激烈批评一些跨国公司没有“依法”组建工会;这些来源于本土工商业阶层、大众媒体、准政府部门直至政府强势部门的声音,对于10年以来笼罩在中国土地上的“世界500强”与外资崇拜光环而言,是一个逆反。
还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的那场大争论吗?在那一波交锋中,跨国公司被视为“民族工业”(主要是指国企)最可怕的杀手,因而遭到抵制。但这种舆论最终被视为发自狭隘民族主义的偏执,让位于引进全球化力量的经济理性。但2004年的喧嚣不应被简单视为90年代那场交锋的回归。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难道沃尔玛没有建立工会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吗?难道一些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绝对的竞争优势,是最近的事情吗?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只是到现在,才变成一个不可接受的事实呢?
因为发生关键变化的是社会气氛,这种气氛最终抵达了政治层面。曾在原有的国家政治体系中狂飙突进的跨国公司,与中国新的政经秩序会有什么互动?
一场关于中国国家战略平衡的新探讨已在进行中。2004年夏,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一个有60名专家参与的会议:利用外资20年的回顾与反思。会议报告提交到高层,基调是批判性的,涉及外资规模问题、好坏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拉美化问题,以及国家的管理措施等。据说,后来曾专门为此召开总理办公会议。
商务部被要求就社科院的报告限期作出回答。商务部于是在北京由高层主持召开专家会,来自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社科院拉美所、高盛、国务院发展中心、对外经贸大学等处的专家在内部发言中,基本认为社科院的报告有些变调,不能反映当时会议的讨论事实。其后,“外资不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声音被传递出来。
这可以视为政府强势部门各自表述自己的立场。但他们为什么选择扮演这样的角色?在重建中国国家战略平衡的新一波动向上,这一事件是解读中国政治对外资态度微妙转变的象征。
在平衡东西部发展差异、城乡差别上有所作为之后,2004年有两个场景提醒以重建平衡为旗帜的中国新政经力量,该如何面对10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的逐渐深入与扩张。
第一个场面是,赴美参加中美贸易峰会的中国谈判代表,在英特尔公司面前遇到了阻碍。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之下,中国政府与本土企业联手试图确定的无线接入标准,终被阻击。而正在遭受美国反倾销调查的中国家电企业问题,却没有被公开提及。,
在国际上越来越强烈的反倾销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遭受阻击,但跨国公司在华却越来越深入。明显的对比,相信中国社会对此不会没有反弹,而中国政府亦不能无动于衷。
第二个场面是,意在整肃地方政府与民企重型化合流导致某些领域过热的宏观调控,在民企被迫收缩时,但跨国公司却置身于外。汽车,钢铁等中央降温的热点,却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重点。地方政府亦笑逐颜开。
中央政府部门对跨国公司在华的战略深入,发出了严厉的声音。对此,跨国巨头们并非无动于衷。在国家工商总局的“跨国公司在华的垄断报告”披露后,柯达中国区主席叶莺说:“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件。”
这位10年以来跨国公司战略入华最具象征性的人物所言,极具标志性。柯达、微软、利乐这些巨头,迅速对自己在华的市场竞争行为作出申辩。直到“工会门事件”亮相,沃尔玛、柯达等积极表态,只要员工提议组建工会,公司亦不阻拦。而无一例外的是,跨国公司紧急启动在华的高层公关。
他们的代表人物已经敏锐地意识到,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上,中国与跨国公司空前携手的政经结合盛况,恐难再现了。
未来的争夺
10年以来,跨国公司通过与中国国家战略——“以开放促增长、以开放促改革”结盟,与地方政府的GDP主义结盟,以全球的产业分工,以WTO的国际谈判框架,以世界企业的价值和商业伦理,甚至以企业公民为旗帜,在华取得前所未有的战略深入。对于跨国公司与中国之间利害关系的描述,越来越聚焦在一句话上:中国成为其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
在这一宏大进程中,跨国公司对中国政经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而在这里显现的“中国规则”,不只是现行的秩序,更关键是真正支撑中国崛起的未来规则。在一个异常繁荣的10年之后,中国内生出一个重建内外战略平衡的要求,背后是中国主体经济力量战略失衡的危险。
在WTO框架下,对建立未来规则和现实利益的争夺越来越加速,最终将导致新的冲突浮出水面。
一个趋向是,WTO过渡期结束,中国政府承诺的彻底开放到来,诸如零售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诸多限制要取消,跨国公司新一轮扩张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前期为在华战略布局所消耗的巨额美元,要靠在中国市场收获利润来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华全面布局的能量会进一步凸现,不排除在一些竞争性的行业,跨国公司也将获得主导权。
跨国公司会拿着WTO的时间表,不断检验中国兑现承诺的步伐。其背后的国际力量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执,核心利益也在此。关于中国入世3年的回顾,清晰地展现了这样的脉络。而在国内,没有这样一张时间表;在上一个10年,内部市场并没有给予其所有成员以统一平等的“国民标准”。
最关键的是垄断国企及其背后行政垄断的根深蒂固。这使反垄断法的出台,更像是一个拉锯式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华的超市场竞争优势,也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平衡。
但一个趋势已经越来越迫近:跨国资本与中国垄断资本的结合。
如果说,2004年之前“产权改革”的困境在于,国企庞大的资产需要赎买,但究竟谁是接盘者?国家还没有让民企成为国家经济主流的准备,在章法无度的商业环境中,民企自身备受怀疑,相当多的企业并购案例使民企“做大”,变成了“圈钱的妖精”。而一度备受关注的MBO,在2004年国企改革大交锋中,被指控为瓜分国民财富的暗箱操作。
2004年末,国资委明确表态,大型国企叫停MBO。而在未来以“股权多元化”为重心的国企产权改革中,跨国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将成为第一位接盘者。
这样的趋向会加剧中国内外不平衡的国家战略冲突,也必将引起本土经济力量的反弹和国内强大的批评浪潮。意图重建中国战略平衡的政府,不能不对此作出反应。力图将跨国公司在华的扩张,控制在某种政经秩序中的姿态和行动,与跨国公司谋求在华进一步的战略深入,必然交锋。
2005年最终出台的直销法,政府强行规定直销企业奖金比例等限制,引起海外直销巨头的不满,而政府对获得参与直销市场的企业规模限定,则引起国内企业的不满。而相当多的企业,即使在规模没有达到标准的前提下,依旧试图在这个领域获得巨大收益。监管难度与立法的精神,均受到挑战。
反垄断法出台的拉锯式争执,一面因为受制于国内行政垄断、大国企垄断的现实,在立法的基本精神上面临挑战;另一面,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WTO的框架下正演变为全面战略优势,本土经济力量在内外夹击之下,处境不堪。社会上呼吁反垄断的声音高涨,并将持续将压力传导到政治层面。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