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近段时间,部分本土汽车企业涉嫌“抄袭”或“模仿”国外汽车公司知名产品的问题成为行业的热门话题。
到目前为止,除本田之外,暂时并无更多的国外汽车公司表示要对哪家本土汽车公司由于涉嫌抄袭了自己的产品而收集证据甚至于提出法律诉讼,倒是个别本土汽车企业就抄袭嫌疑所表现出的“坦诚态度”让人大吃一惊——据媒体报道,某涉嫌抄袭国外产品外观专利的本土汽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自己的产品的确模仿了国外公司的产品,而且即使国外公司将自己告上法庭,对方也肯定告不赢,而且本厂也不会停止该产品的生产。
以上事例显示,个别本土汽车企业对发生涉嫌外观抄袭的知识产权纠纷时己方的胜算“信心十足”,即使不经过缜密的司法程序就已经判断己方将在法律上取得“胜利”,国外汽车公司则最终将“莫奈其何”。但以上事例同样让人担心的是,个别或部分本土汽车企业可能过分相信了保护主义“潜规则”的存在与功用。
事实上,在涉及中国本土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时,多数人都选择了认同“国家或者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认为保护主义“最终”将保护本土企业利益。在某些人那里,这似乎已成了国内处理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潜规则”。所以,当丰田起诉吉利商标侵权败诉之时,有些人并不是从法律上认为吉利取得了胜利,而是认为“潜规则”起了作用;当商务部有关官员表示通用认定奇瑞QQ侵权证据不足时,也有人认为并非通用取证的不足,而同样是“潜规则”在发挥作用。
但保护主义的“潜规则”真管用吗?如果客观看中国入世三年来在处理相关知识产权纠纷时的表现,答案是否定的。入世后,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力求与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接轨,在执法的准则和力度上也基本做到了“内外一致”。本田状告天港田的胜诉以及DVD行业的“6C”事件等,充分显示了某些人所认同的“潜规则”并不可靠。
而且,退一步来说,即使“潜规则”有存在的可能,那其发挥作用的环境“此时”与“彼时”也有了很大差异。有人认为,丰田告吉利、通用调查奇瑞,实质上是国外公司对国内公司的打压,吉利和奇瑞作为本土企业与跨国巨头“单挑”,因而有关部门在情感上让“潜规则”发挥了一点作用。那么,当本田联手东风本田甚至东风共同起诉国内11家本土企业涉嫌侵权时,知识产权的纠纷将变成国内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的纠纷,那“潜规则”又会在哪边发挥作用呢?
所以说,对国内少数急功近利、仅想靠“模仿”或“抄袭”人家产品“发家致富”的本土汽车企业来说,保护主义的“潜规则”并不一定可靠。真正可靠的,只有自己认真的创造态度、实打实的研发能力以及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企业的规范与干预。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