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很有必要全面梳理一下,看一看、查一查,到底有哪些评比是确属必要的,有哪些称号是真正合法有效的,有哪些则是在“过多过滥”之列的。
据1月2日的《北京青年报》报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此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澄清说,有关西安某学院被评为中国大学排行榜第10名的消息为自费广告。据了解,刊发此消息的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实则是一则自费广告,绝非新闻报道;所谓搞此评选的“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也是子虚乌有的,根本没有这样的一个组织。
应该说,这一事件是相当典型的。而实际上,一段时间以来,类似的事件已有不少,并且,已不仅仅发生在某个行业。比如,某些所谓的“国内著名中医婚育专家”,其实并没有什么行医资质;某些所谓的“药到病除的神奇疗效”,其实是花钱所雇“医托”的夸大之词;某些所谓的“年度最佳”,其实是按交钱多少、亲疏远近评定出来的。诸如此类形形色色的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在某些地方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而就在去年末的12月30日,为了惩治虚假广告、打击商业欺诈行为,国家工商总局宣布将在全国开展“打虚假树诚信”的广告专项整治行动,以严厉打击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保健食品、药品、医疗等五种虚假广告行为。
我们认为,对于类似虚假宣传、虚假广告进行严厉打击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为了根治商业欺诈行为、更好地体现打击效果,还应当剖析问题成因,从区分不同情况着手,抓住各类问题的关键点,做到标本兼治,切实加强源头治理。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客观上使得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不再遵循整齐划一的固定标准,这当然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提升。然而,不能不注意到的是,一些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利用了行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利用了政策法规的空子,以达到自己逐利的目的。比如,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如今正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大行其道”,欺骗并误导着公众和消费者:明明业绩平平、名不见经传,却频频在相关的“年度之最”排行榜中露脸;明明无大建树,却以“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明星人物面目,经常在媒体上亮相,并对社会公众“指手画脚”……
面对这些极不正常的现象,在严厉打假之外,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对于那些从头到脚都是靠虚假骗人捏造出来的东西,就该坚决堵住,使造假欺诈者付出代价;对于那些由相关行业协会或民间组织所搞的各类评比活动,首先应该从法规与制度层面加强规范和约束,其次要严格按照既定的审批和操作程序办事,既要确保评比活动“师出有名”,还要确保评判排行客观公正;而对于那些为虚假宣传提供方便甚至“推波助澜”者,则要依据法律制度坚决予以处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一些评比排行有切实促进相关行业自律和竞争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泛滥成灾绝不是我们的初衷。因此,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很有必要全面梳理一下,看一看、查一查,到底有哪些评比是确属必要的,有哪些称号是真正合法有效的,有哪些则是在“过多过滥”之列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对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的打击,才可能起到更好、更令人满意的效果。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