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年1月5日,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主办的“20年改革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在京召开。搜狐财经频道独家直播。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国华院长。大家欢迎。
张国华:各位下午好,首先感谢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邀请我们参加这个会议,我们对报业的改革还是很关心的,因为中国社会经济改革需要报业来进行领导,对于中国报业改革时期起很重要的作为。作为商学院院长也希望报业给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带来契机,所以今天非常高兴参加这个会议,而且听到很多报业改革的发展。
我认为报业改革和中国教育还是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因为我们把教育看成是国家主权和意识形态,所以今天参加报业改革我感觉到在中国比较敏感的,改革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报业和我们教育系统来说有这样一个交流机会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中国经营报在20年里面取得很大的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贺,因为我本身自己走过了十年,感觉到改革的艰辛是很难以想象的。今天因为对于整个报业改革是门外汉很难说一些什么,对于中欧发展历程有一些什么经验教训跟大家交流一下。
中欧的成功应该说成为世界管理教育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因为我们十年MBA在全球排在53名,EMBA在全球排在22名。过去我们总感觉到需要历史的沉淀,需要文化的建立,对于另外一个问题的思考方式,就是在中国办好学校,为什么中欧取得很大的成功?我感觉到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我们中欧的成功主要是取决于中国非常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个市场需求是由于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而提出来的。
第二我感觉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等学校应该是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发动机或者是火车头或者是领头羊,因为高等院校是出思想的地方,出科研成果的地方,但是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实际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落后于整个社会大变革的,由于这种落后社会大变革就给中欧这样的学校提供无限的机会。我想这恐怕跟我们现在的报业也是有雷同的地方,我们在这个年龄,以前很多很好的媒体,很好的一些报纸实际上它的变革难度应该说是非常大的,就像现在的清华、北大,由于它的变革速度比较慢,就给我们新兴的学校提供机会,如果这些学校都是80年代末同时进行变革的话,我们这样的学校的机会就会非常小。
第三,因为我们是在非常敏感的领域进行变革,政府的支持就变得非常重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个项目在上海得到非常大的成功,跟上海地方政府当初的一些领导,比较开明,比较支持有关系,但是也应该说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多人的理解、支持,然后给我们一个实验田,或者说教育的合作区,才使我们有可能按照办好一个商学院的客观规律来办好这个学校。
我个人感觉光从外部条件为我们创造一个好的办学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就是你办学人怎么样利用这个机会办好这个学校,从中欧的发展经验来看,我们感觉到我们从自己的发展过程当中总结了这样一个校训,就是认真总结创新追求卓越,因为我刚才说到就外部环境,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只是说在90年代初是存在的,可能在座不一定理解,就当初我们办这个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走访了上海所有的工业局,走访了所有银行领导,希望他们派人到我们学校来学习,当时的价格非常便宜,一个短期课程一个星期1000块钱人民币,但是没有一个工业局,没有一个银行派人到学校来学习,这个需求感觉到中国搞市场经济会需要这个需求,但是从需求变成现实恐怕也是需要你用心去培育。当前今天的媒体、报业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但是我个人感觉到作为我们管理者来讲可能要有一个勇气去设计一个新的产品,或者设计一个新的市场,或者是设计一个组织架构来满足这样一种需要,去捕捉这样一种机会。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取得比较大的成功,还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印象很深刻,当时上海市市长就问我你们中欧怎么会有中文班,好象中欧国际商学院应该完全是英文教育,但是我发现跟外方讨论这个学校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我们完全英文教育是不能够满足中国现在的需求,因为什么?因为中国很多的决策者实际上他的语言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是他实实在在对于中国的企业或者是中国的经营问题进行决策,这些人是最需要教育的人,所以我们当初在中欧有中文班、英文班,同样的教授如果是外国人,完全是用翻译的方式在课堂进行教育。我感觉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一个例子。
第二就是从市场出发。当初是不是有这个能力,因为我们的成本是非常高,实际上我们当时采用三种收费方式,一种是外资企业来的,一种是中资企业来的,一种是政府企业来的,但是三年我们把价格又设在同一个标准上面来,这样对于我们开发市场、培育市场,很快占领市场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第三就是我们采用不断设计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比如说我们短期课程有公开课程,但是我们从开始的公开课程到我们为公司根据他的需要设计新的课程,比如说我们开始满足跨国公司的需要到中国的公司,包括上市公司,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有这个需求的时候,我们又开始能够满足他们企业需求的课程来。另外我们又是满足中国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的需要。比如说去年我们创造了一个全球大的所谓500强世界公司短期课程的竞标,我们竞争对手就是欧洲、北美一些最好的商学院,但是我们投标了4个拿到3个,一个是IBM公司,一个是德国大众,都是亚太地区高层人员的培训。其实我们是通过这种不断设计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新的产品来发展自己学校的。
另外我感觉最主要就是我们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当中,坚持质量第一,我们一句话就是质量、质量还是质量。在办学初期,当报名的人非常少的时候,我们还是坚持高质量,我记得第一年EMBA只有42个人,因为我们计划招60个人,最后只是招了42个人,我们第一年短期课程只有250几个人参加,今天我们EMBA已经达到8000人的规模,所以初期没有人报名宁缺毋滥,但是在报名人很多的时候我们还是注重于质量,不轻易扩大规模。比如说我们扩大规模的原则要得到四大保证,一个生源质量的保证,一个教师质量的保证,一个是设施质量的保证,第四更重要就是学生就业质量的保证。所以从我们MBA学生情况来看,现在每年工资增长,我们前年每个月是1.5万,去年是1.74万,今年是2.1万工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质量,就是不轻易扩大规模。因为你只要坚持质量,在社会建立品牌以后,你的生源源源不断,对于你树立整个学校的品牌是非常有关系的。
第二就是从中欧的实际出发,我认为我们还比较注重考虑中国的政治环境,刚才讲教学全是意识形态,而且是培养人的形态,所以在整个办学过程当中非常敏感避免有可能出现的一些政治问题。比如说政治课,我们不是简单地说不要政治课,跟外方反复沟通,用中国所谓经济改革以及中国市场经济舆论两门课代替国家制定的两门政治课。另外我们请教授,我知道香港科技大学有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办学初期请华人到香港科技大学,由于待遇不一样造成华人贴大字报离开学校,这样的情况我就非常注意,只要这个学校能上讲台,提供给你就是一样的工资或者是国际一样的工资,就回避这样一些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政治问题。
第三在双方办学协议里面规定50%是中国教授,50%是外方教授,当时因为我也是最初参加学校筹建的院长,我就在考虑,如果我50%是从中国的高等院校去聘请,请清华、北大、上海负担、交大等等去聘请教授,可能改革初期就会收到那些学校的极力反对,因为我会出高价请这些教授,所以我决定除了吴敬琏、姜平两位教授聘请以外,其他都请国外的教授。因为这两个人大家都知道,姜平原来是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我请他的时候已经离开政法大学,像这样一些敏感政治问题,在办校的过程当中能避免就避免,另外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我认为之所以中欧能够成功,跟我们认认真真办学,踏踏实实做事是离不开的,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是非常认真的。比如说举一个例子,在社会上对于工商管理教育有一种不好的说法,就是觉得你现在好象有位子,或者是有钱了就可以换一个学位,特别是MBA,或者是EMBA特别热的情况下,在中欧是没有这个可能性。我们会碰到这样一些人,甚至大家提多的名人,都有几十亿、上百亿的资产,但是他没有大专学位可以到我们学校读书,有的人没有基本的教学条件,但是他非常有钱他愿意赞助,他说我即使不要学位到你这旁听也愿意,但是这个门我们坚决不开。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学校的一个品牌考虑,甚至于有的人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就是有很多企业有名的建家也好,影星也好都可以到学校拿学位,为什么中欧不能开这样方便之门?但是我认为在我们发展改革道路探索的学校,这种很低级的小错误我是不能犯的,如果学校牌子很大有一、两个人进来好象无所谓,像我只要有一点点,人家可能就揪住你不放,连大专本科学位都没有就来拿学位,那个学位也不怎么样,所以社会名流没有学位我也不收。第二即使有个别人能够有大专学历,像有一个很大的贸易国际总裁有一次打电话说在飞机上不能学习,第二次打电话说到美国不能学习,第三次不来学习我们就开除了。另外改革的试点你要非常珍惜政府给你的比如说改革试点或者是特区这样的权利,所以在任何事情上不能违反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很多事情要处理得非常谨慎,而且非常认真。
第三,我感觉中欧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了全球很充分的资源。这个资源包括人,包括资金。另外就是我们感觉到最主要就是充分利用人的智慧结晶,我们一定要把人的智慧结晶能用就为我用。这样就可能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就跟我刚才讲的我们和清华、北大差异在哪里,我初期的时候,我的教授是全世界招聘的,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自己的长期教授,而这些长期教授都是在法国最好的大学,西北大学、沃顿大学等等毕业并且在那长期执教,把这些人聘请到国内来,给全球有竞争力的工资,这跟我们定位有关系,因为我们是最好的商学院,我们在全球寻找发展自己的资源。
另外就是寻找全球发展的资源,就是我们除了请教授到我们学校来进行讲学以外,我们还非常注重和一些国际有名的国际机构进行战略合作,比如说达沃斯论坛进行合作,今年有可能和MD合作在北京召开一个全球化的论坛,我们在伦敦和伦敦战略研究所进行合作。可能我们也会跟一些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进行合作,这样通过这种全球的合作,而且跟最高端的一些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对提升自己的品牌,包括很快树立自己的形象也是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第四,我个人感觉我们之所以成功,我们坚持走自己提升品牌这样一条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可能大家不是在这个行业也不是很熟悉,要么就是授予中国大学中国的学位,要么就授予中国大学外国伙伴的学位,不允许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授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自己的学位,今天你会发现很多的院校,一所学校可能跟五所、六所,甚至七所学校进行合作,其实他有自己很好的学校,而没有打自己的品牌,中欧有一点这十几年从来没有动摇过就是办中国最好的学校,用这个标准要求我们任何决策都会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恐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这样一个标准,就使我们经过十年历程以后,我们规划后十年的时候,就考虑到什么是最主要的?对于中欧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脑库,要充分发展中欧自己的长期教授,在研究上有大量的投入,然后就是对于中国的一些基本问题要有自己的思想,跟全人类进行共享,这就是我们中欧以后发展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自己的品牌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品牌,也是希望在未来成为最好的十所商学院之一。
中欧的成功是我们十年走过来的一个历程,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够给大家有一些启发。中国报业改革,我个人感觉到要取得很大的发展,政府的开明和支持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办报人要有胆略,要有想象力,要有变革的精神,同时一定要想办法设计一个好的产品,在市场拓展上要下大的功夫,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在中国会出现若干个报业大国,谢谢大家!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