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由于我国实行资本管制,“热钱”流入和流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只有在预期升值带来的收益比资金流入流出成本高的情况下,才可能大量地流入
目前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全球有1万亿美金在豪赌人民币升值;人民币不升值,这些钱就不撤,这些徘徊在家门口的幽灵还乔装打扮混入国内,换成人民币后坐等升值。这些美金还有一个时髦的名字——“热钱(HOT MONEY)”。这样的情形令人想到了1998年,当时,在国际对冲基金的冲击下,整个亚洲的金融体系几乎崩溃。
实际情形究竟如何?“外界的看法太夸大了,(热钱效应)没有宣扬的那么厉害。”2004年12月20日,国家外管局管理检查司有关官员对本刊说。
攻心战下的“羊群效应”
乍看之下,“热钱”的来势颇为凶猛。早在今年年初,在人民币升值传言之下,国外对冲基金就在纽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的期货市场设局狂赌人民币升值预期。随着美元不断贬值和人民币加息,参与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一度放言资金规模已达1万亿美元。
由于国际期货市场里输赢的筹码仍是美元,对赌成为美元对美元的零和游戏,并不会增加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赌徒们并没有放弃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几乎整整一年,他们的声音都在国内飘荡。
“比热钱更可怕的是传言,炒家们抓住人民币汇率盯紧美元这一点,夸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开始大肆要求人民币升值。”招商银行高级研究员陆磊对本刊说。他们笃定,通过各种力量的综合运用,最终会带来升值。
这种攻心战术很快导致了“羊群效应”——国内的企业和居民个人也闻风而动。
最初,一些国内企业采取了“远期结汇”的办法。其主要做法是,先同银行讲好人民币同某种外币的换算价格,而实际兑换在未来约定的某一天。如果到时候人民币升值,还按现在约定的价格兑换。随后,更为直接的方式出现。一些地方的居民和企业开始大量地结汇(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与前些年的争相购汇形成鲜明反差。
2004年12月初,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阜城门支行办理外汇业务的顾客比以往多了一倍多,而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这些顾客并不是急着用外汇,而是取出来兑换成人民币后马上存定期。”建行一位工作人员对本刊说。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被有意放大的前提下,企业同个人的这些做法有着顺势避险的意味,但这些举动客观上都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定义模糊的“热钱”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热钱”?
“我们对‘热钱’这个词的使用非常谨慎,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国家外管局管理检查司有关官员说。外管局在业务中并不使用“阻击热钱”这类说法,而是将之归于打击非法外汇交易。
一直以来,中国对进入国门的外汇实行管制,前来投机的“热钱”很难明目张胆进入。但乔装打扮一番后,就变得行踪诡异、真假莫辨。在这方面,“热钱”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发现在贸易项下存在着进出口价格虚报、预收货款和延迟付汇造假,直接投资项下存在着名实不符、借款过度以及炒作房地产市场等不正常现象。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投机人民币套利的性质。”外管局有关部门对本刊介绍。
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以外币“预付款”的形式进来的,“预付款”已到,但是国内的“货物”却迟迟不发,这些“预付款”被兑换为人民币,套利后将以种种原因撤销交易,退还预收的货款。
据了解,此前就有一些企业为节省外币贷款成本,利用虚假的货物预付款作为半年左右的短期贷款。这曾是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直到今年,面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这些钱中的一部分才成为“热钱”留下来,等待人民币升值。外管局有关人士坦陈,对这部分违规资金的查处存在着较大难度。
另一种方式是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来的,兑换成人民币后,长期趴在账上等待升值套利。这部分的数额也非常庞大,但无法准确界定。据本刊从外管局了解,近来一些外资常以土地政策冻结、宏观调控等借口拖延项目实施。不过在一些地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确实影响到了外资项目。因此,趴在账上的直接投资到底有多少属于“热钱”,成为一道待解的数字难题。
从总量看,外商直接投资一年大约是600亿美元,“假设其中三分之一为‘热钱’,也只有200亿美元左右。”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给出了一种答案。
还有一块是国内外资企业手中已经实现却没有及时汇出的人民币利润。有专家指出,这些已经累计数年的利润也在观望和等待,一俟人民币升值,将被兑换成外币汇出。
“这部分的量比较可观,在上海一地有160亿美元,广东可能有400亿美元左右,全国总量更大一些。”钟伟对本刊说。
但是,“我们很难说他们违规,因为对这些外资企业的利润,政府一直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再投资。”外管局管理检查司有关官员指出。中国确实担心这些外资既不汇出又长期不进行再投资,但对这些问题无法硬性的规定。
那么,种种情形相加,国内的“热钱”究竟有多少?“最悲观的估计是,一年‘热钱’最多是1400亿美金。”钟伟说。这个量与中国5400亿外汇储备、1600亿居民和企业外币存款储蓄相较,并不足惧。
“热钱”的赢面越来越少
事实上,“由于我国实行资本管制,‘热钱’流入和流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只有在预期升值带来的收益比资金流入流出成本高的情况下,才可能大量地流入。”供职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法律顾问姜奇(化名)对本刊说。
他估算,成本可能超过5%,换句话说,人民币升值如果在5%左右,热钱将无利可图。只有在人民币大幅升值,这些“热钱”才会真正变热,否则在一定时期内就只能趴在国内账户上。
而对于何时升值和升值的幅度,中国并没有明确说法。中国国务院总理和央行行长在公开场合都只是表示,中国将实施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但没有时间表。“这巧妙地回避了升值的问题,同时也暗示中国会让热钱失望。”招商银行高级研究员陆磊向本刊表示。
在此背景下,国家外管局打出一套“有堵有疏”的狙击“热钱”组合拳。
疏的方面,2004年11月16日,央行发布《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从而为合法资产转移海外开了绿灯;11月17日,央行又调整境内居民自费留学购汇政策,自费留学换汇进一步放宽;12月8日,中国外汇管理部门宣布,将提高公务出国人员的购汇额度。堵的方面,《2005年外资银行短期外债额度核定办法》即将出台,文件将对境内外资银行的中长期外债实施总量控制,并对短期外债余额指标进行更严格的核定。
去年12月中旬,国家外管局还在福州布置了打击外汇非法交易的三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预付货款”和“进出口价格虚报”两项。
在此背景下,一些“热钱”迫于形势已经开始转变为常规性投资。这种情形有些类似于“炒股炒成股东”。比如,在一些城市,原本的“热钱”已经开始进入地产业和其他实业。显然,这些行业并不是资本流动性非常好的行业。
对于短时间内汇集的对冲基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他们1998年在香港落败,就是因周期过长无法支撑所致。事实上,这些基金能够忍受的时间极限一般不超过半年。
“中国政府有能力让热钱失望,‘热钱’流入的动力正在减弱。随着时势推移,政府的赢面在增加,热钱的赢面在减少。”钟伟说。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王晨波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