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如果更换基金经理能够改善基金业绩,那我们可以将2004年基金经理的大换班视作一种积极的信号。但遗憾的是,似乎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去年曾经更换过基金经理的基金,在更换前三个月的平均回报率为1.35%,而更换后三个月的平均回报率是-2.09%。
我们不能武断地指责基金经理“一代不如一代”,因为在2004年的整体熊市里,后任基金经理面临的市场环境显然要更为严酷,业绩下滑很大一部分是由市场客观环境造成的。但是,一个可以确认的事实是,更换经理并没有让基金普遍产生扭转乾坤的效应。因此,如果单纯从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效应来看,这种换将只是换汤不换药。
另一个证据是,统计数据显示,业绩并非是导致基金换将的主要原因,薪酬、权力和人事关系等非业绩因素反而成为主要诱因。一些基金公司因为股权变动而成批更换基金经理;一些基金经理出于对高薪和高职的追求而迅速跳槽。
由此看来,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反映出的并不是基金管理人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更多的是这个新兴行业的激烈竞争以及有关当事人的浮躁心理。
这构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基金公司反复呼吁投资者应当以长期心态来评价基金,另一方面,它们自己在人事任用上却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心态。
这种短期行为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基金一直在强调长期投资,但核心决策者的频繁更换必然会影响基金的投资理念、风格和行为,从而对基金业绩产生诸多不确定影响。在证券市场中,不确定因素的另一个代名词叫做“风险”。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职位频繁变动,任期普遍偏短,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金经理的责任心,导致基金经理的短期投资行为,加大基金组合的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导致他们很难将基金经理与所管理基金的业绩进行“标签”式的联系,也很难通过对基金经理的认识而对基金的操作风格进行预测。
因此,在成熟资本市场,基金经理的更换往往被市场和投资者视作负面消息。一些权威基金评级机构甚至严格规定,凡是有过此类行为的基金,不得参与当年最佳基金经理团队的评选。
考虑到中国基金业处于发展初期的现实,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基金业保持国外同行那样的稳定性。但是,在每一次换将的时候,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是否都能扪心自问一下:投资者会不会欢迎这种变动?对于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的长远发展而言,这种变动是否又是必须而健康的呢?
人事更替不可避免,但我们还是希望基金经理的任期能够更长些。
( 责任编辑:姜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