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几年来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非常薄弱,流失几乎存在于各个环节。”
1月6日,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司长李林池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举办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研讨会”上说,“之所以现在行政事业这部分资产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财政部门没有真正行使起监管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职责来。”
去年9月,财政部在行政政法司和科教文司分别新设行政资产处和事业资产处,正式以出资者身份全面管理全国数万亿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6日的会议,不仅这两个处的正副处长全部到场,行政政法和科教文司的正副司长也悉数出席。因此,这可以看作是行政事业性国资大管家的首次集体亮相。
“1998年机构改革之后,这部分资产有6年多没有抓,现在我们知错就改,希望‘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李林池说,“去年新设的这两个处,是我们纠正错误迈出的第一步。”
一本“糊涂账”
账实不符、苦乐不均、效率不高、流失严重,是财政部官员总结出的目前行政事业性资产存在的四大问题。
李林池提及某省对其省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了一次清查之后的结果显示,在被清查的103家单位中,有78家单位存在账外资产,且账外资产占到总资产的28.5%。
“如果这个省的情况具有普遍意义,那么目前我们掌握的2002年底的这个行政事业性总资产的数字,是不是也要多出百分之二十几?2002年底的数字是全国行政事业性资产大约3万亿,其中行政性资产约8500亿。”李林池说,“这个数字肯定不准确,但现在没有人能拿出准确的数字。”
当日与会的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的行政事业性资产是“一本糊涂账”,还有数额巨大的账外资产没有显示在账本上。“因为行政事业性单位的资产以土地和房产为最多,而这部分资产一直都在升值,都是非常值钱的。它不像国资委监管的企业资产,账面资产要远远小于净资产,因为他们还有大量的负债和不良资产。”清华大学公共学院教授陈林说。
而这种“底数不清,账面不实”的状况,给财政部的支出预算带来了很大困难。“比如一个部门新申请一套设备,我都不知道你原来有没有这套设备,需不需要再配。”科教文司司长李萍说:“一旦我有了底数,如果相同的预算申请,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都报上来,我就可以选择一个最优的点配置一次,然后其他的部门都共享就行了。”
李林池亦举例说,现在每个单位每次举行国内国际的大型会议,多的要几千万、少的也要几十万上百万,给会议配置计算机、打印机、移动电话甚至汽车,而一旦会议结束就人去楼空,那么多设备也不知去哪儿了,而同样的单位同样的会议,今年开了明年还要开,又要重新配置那么多设备,“这不是一种流失吗?”
李林池认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流失几乎存在于各个环节。“给一个单位配置的公务车去做经营性的活动,获得的收益全部给职工发作补贴,这不是一种流失吗?还有在‘非转经’的过程中,转来转去国家的资产就不知道转哪儿去了,这不是流失吗?还有我们的政府采购,采购的价格反而比市场价格高,常常是质次价优,这也是一种流失。”
“这些都暴露了我们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的基础管理非常薄弱,在1998年机构改革撤掉国资局之后,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成立了国资委去管,而行政事业性资产基本上处于管理‘真空’的状态中。”李林池说,“职责是我们财政部的,我们一直没有相应的人员编制,所以我们的工作没有尽到责任,以致于这部分资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希望现在开始的工作能够知错就改,‘亡羊补牢’。”
而曾在原财政部下的国资局工作,主管非经营性资产的退休老局长刘国仁,则认为造成这种“亡羊补牢”的无奈,并不是财政部的失职,而是当初机构改革撤销国资局的失误所致。
刘国仁说,当初运行10年,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政规章制度的国资局,在一夜之间被撤销后,并没有明确这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该谁来管。他当时曾打报告反映这一情况,得到的批示是“相关工作转交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
“但国管局只接收了一部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事物,大量的地方省级数据都没有机构接收就销毁了,这也是目前连基本的底数都没有的原因。”刘国仁说,“所以等于又回到国资局组建时的起点,现在财政部的这项工作需要全部从头做起。”
从头开始
建章立制是财政部两个新处室组建后最紧迫的工作。
“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我们就不能开展工作。”李林池说,他们正在加紧三部规章的起草,即《全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办法》、《中央行政性资产的管理办法》与“非转经”,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办法》。
“全国事业性资产和行政性资产的管理办法,我们希望能尽快拿出征求意见稿,尽快出台。”同时,“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允不允许、允许的话要经过哪些程序和手续,我们会出台专门的文件。”
李林池说,现有的关于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都是1998年国资局在时制定发布的,这之后,再没有出台相关的新规。而1998年以来,财政先后进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的改革,这需要新的规章制度与改革相匹配。
对地方行政事业性资产加强指导监督,是财政部两个处室最重视的一项工作。李林池说,行政事业性资产有相当大一块在地方,国资局撤销的几年里,没有制度也没有管理部门,他们也都在观望,所以要尽快形成全国性的管理体制。
在国资局撤销,行政事业性资产没有明确归属的几年里,很多地方涌现出了自己管理当地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广西的“南宁模式”。据说,去年财政部的两个处室成立后,曾专门派人去广西考察“南宁模式”。
财政部至今没有公开评价过这些模式。不过,去年10月初,财政部领导曾警示地方在探索行政事业性资产改革时,要防止过度商业化的倾向。这位负责人表示:“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目标不是追求保值增值,而是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过度商业化运作可能给政府信誉和金融体系都带来风险。”
界定之难
财政部官员表示,他们即将展开的工作就是对于全国的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就好开展以后的工作了。”
但是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边界不清,可能是财政部开展这项改革的最大的难度,在我们社会目前的这种转型期,有大量的单位是在这些界限的边缘地带的。他说,之前的“郎顾之争”的警示意义就在于当前改革积累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危险,要非常注意改革中的公众心理。
世界银行高级专家张春霖先生参加了当日的会议。他说,除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的开展工作之外,应该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改革与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相配套,这项改革政府需要有明确的政策目标。
亦有专家对仅仅两个处的人手要管理好这项庞大资产的担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以现在的力量,仅仅做完清产核资都得好几年。不过他表示:“从没人管到有人管终究是好事”。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