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新华网长沙1月10日电(记者谭剑)湖南是我国水稻生产第一大省,也是南方粮食主产区之一。然而多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这个粮食大省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湖南省长周伯华说,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将是湖南今后一段时间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
据周伯华介绍,湖南省去年投入资金50亿元,重点治理了洞庭湖区“两水夹堤”险工险段,并加强了农村水利基本建设。
周伯华说,尽管湖南一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依然不强。他告诉记者,去年湖南省粮食总产量可达280亿公斤左右,这与全省上下长期坚持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分不开。但与不断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有些地方“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还处在探索之中,筹措资金、组织人力和物力的办法不多,大量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养护滞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周伯华说,湖南省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湖南水旱灾害几乎年年都有。而且由于东西南北地理条件差异较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同一时间内旱涝并存;或水灾之后接着发生程度不一的旱灾。水旱灾害频繁,既给粮食生产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又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抗灾、避灾能力,粮食生产才能逐步摆脱自然的制约,挣脱水资源约束这个“瓶颈”,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样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周伯华说,水利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既要着眼“疏”与“导”,也要着眼“蓄”与“留”。要以科学的思路指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正确认识和总结本地区的气候规律、水文情况,统筹规划、统一安排,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防洪工程结合起来,与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不能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逆“天”而行,而是要顺“天”而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定胜天”。
据周伯华介绍,湖南省将通过多种手段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一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国家扶持资金的“牵线搭桥”作用。过去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靠农民投劳和集资,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能力差、综合效益不高,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财政方面看,要完善公共财政框架,就应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将其收支效益的覆盖面延伸到农村去,向“三农”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财力支撑。
二要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民营水利的发展。发展民营水利是水利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凡是能够用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对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加快水利发展步伐具有重要作用。
三要努力形成组织、动员和建设机制。周伯华说,2005年是湖南省全面推广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的第一年,各地必须认真探索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广泛调动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利用农民自身的力量,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组织动员方面,要在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庄自行组织、政府协调服务的组织形式;工程建设要按照“量力而行、群众受益、事前预算、上限控制”的原则,推行“政策公开、投入公开、补助公开、账务公开”等群众监督机制。村内工程实行“一事一议”;跨村跨乡工程借鉴“一事一议”的做法,实行“一渠一议”“一河一议”“一堤一议”;大中型工程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实行“三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其他工程则可探索在维护用水农民合法权益前提下的多种合资合作建设方法。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