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这绝非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也绝非一次没有舵手的航行。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非常新潮的概念,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国企改革的航标,这两个航标,左边是国退民进,右边是管理层收购(M BO)。与之对应的,是在国退民进的大潮中主导M BO的精英,他们一度成为国企改革的舵手。这批精英有三种人:其一是一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他们为M BO出谋划策;其二是地方政府某些领导,他们为M BO最终拍板;其三就是某些国企领导和企业家,他们收购企业的股份,在国企改革的盛宴中狂欢。
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言明,中国最早的M BO是浙江杭州的华立控股。除此之外,业界比较认可的说法为:1999年5月,四通集团职工持股会投资注册了四通投资有限公司,之后,这个四通投资购买了四通集团持有的香港四通50.5%的股权,完成了中国第一例M BO。
2002年9月,财政部放开国有股对民营企业的转让;同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共十六大之后,地方政府在处置国有资产的产权变动时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以上种种政策,均被认为是政府对M BO的首肯,结果催生出了2002年、2003年年席卷全国的“M BO大跃进”局面。
尽管2003年3月开始财政部、国资委陆续出台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和叫停,但是,M BO已经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蔓延。直到2004年8月,由郎咸平引发的关于国企改革的大争论、大辩论,让全社会、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开始高度重视国资流失问题,也使得一些所谓的精英开始心存顾忌、有所收敛。
至此,人们才发现:国退民进、M BO并不是国企改革的航标,那些一天到晚鼓吹M BO的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根本就不是国企改革的舵手。
那么,什么才是国企改革的航标呢?谁才是国企改革真正的舵手呢?
笔者认为,所谓国企改革的航标,或者说国企改革成功的标准,有4个:政企分开、控制命脉、保值增值、放下身段。
关于政企分开,有两层含义。第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高层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逐渐发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需要分开;第二,在国资委成立之前,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分散在政府多个部门,人们形象称之为“五龙治水”甚至“九龙治水”,这样让政府的两种职能更加混杂。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专职的国资监管部门。国资委于是应运而生。
关于控制命脉。2003年5月27日生效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有这样的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义务之一是“保持和提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领域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已经不需再作解释。
关于保值增值。《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经规定国资监管机构要“促进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但是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条乃是第九条,“发生战争、严重自然灾害或者其他重大、紧急情况时,国家可以依法统一调用、处置企业国有资产。”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是国家在发生紧急状况时可以依赖的、可以紧急动用的一支力量。至少在目前,非公经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政治地位。
关于放下身段。这是市场竞争的问题。这方面中央高层和国资委有关领导多次公开表态,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笔者理解,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目的,其一是提高中国整体国民经济的素质,其二是让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生存能力,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一句话,发展非公经济绝非消灭国有经济。
所以,国退民进的提法是不准确的,M BO做过了头自然会叫停。那些鼓吹M BO的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其实质乃是推行他们心目中的私有化。他们虽然声音很响、文章很漂亮,但是他们的对手更老道,这个对手已经存在了83年,名字叫做中国共产党。
她才是中国国企改革的真正舵手。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