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特困户购物不花钱
元旦前夕,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民政局大院内,开张了这样一家超市:商品有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有笔记本、钢笔等文具,有面粉、食油、方便面等食品,有被褥、衣服等生活用品。但来这里购物的“消费者”却不用花钱。
这家特殊超市是平顶山市民政局专为困难群众设立的爱心救助超市,也是河南省首家市级爱心超市。这个超市面积将近800平方米,分为接收捐助、洗涤整理、物资储备、物品自选4个区,里面的物品既有民政部门购买的,也有社会各界捐助的。社会各界捐助的旧物品在上货架之前都经过了拆洗、晾晒、消毒等多个环节。
据了解,超市的救助对象暂时为该市新华、卫东、湛河3个区的城乡特困群众,主要是城市低保户、农村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及残疾人中的特困户。救助对象经个人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后,由民政部门发放爱心救助卡,凭卡可到爱心救助超市领取物品。目前该市已发放救助卡3000张,每卡每年可领取价值300元的物品。
谈及开设“爱心超市”的初衷,平顶山市民政局局长孙天兴说,“设立爱心超市能使救助活动更加人性化,使社会捐助发挥最大作用”。
在寒冷的冬季,平顶山市“爱心救助超市”吸引了大批的城市低保、农村特困人群,部分人从超市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但爱心超市在运行中也遭遇尴尬。
“吃的还没有,要彩电干啥?”
1月7日上午,记者见到赵小四时,他正抱着刚刚挑选的新被子从超市出来。34岁的他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现在的生活全靠老婆。而老婆是云南人,与当地人语言交流有障碍,一家人生活得很辛苦。
赵小四这天起了个大早,从家到超市换了3次公交车。他本来还想在超市里再选上一口饭锅,但这床棉被就用光了卡中设定的钱。因为救助卡规定,卡中300元钱的70%要用来选购旧衣服。赵小四在超市里还见到了彩电,但他不感兴趣,“吃的还没有,要彩电干啥?还不是摆设?我们困难户只想得到一些实惠的东西”。
曹镇乡李庄村的陶青志老人从超市里出来时,手里拿着床旧被子,身上穿着件新劳动布做成的棉袄。他说:“今年太冷了,这下好了,有了这两样以后会好过些了。”
爱心救助超市主任张爱兰解释说,10多台电视机和10多台电风扇主要是针对城区困难户购置的,电视机是用赞助款购买的全新的,在超市标价仅300元,是一年能领取物品的最高点。而电风扇仅75元。持有救助卡的困难户,如果想要电视机,须向超市申请,经资格核查等程序后方可发放。
将“爱心”进行到底
据了解,平顶山市作为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目前有下岗职工11.7万人,残疾人口8.1万户22.8万人,重病特困对象2.3万户,大病户1.8万户。市政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对这类群体开展了长久的扶贫救助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造血”功能,加之采用传统的“一事一救”的旧模式,保证不了救助的可持续性。
2004年,在北京、沈阳、上海等地相继出现了打破传统救助机制的“慈善超市”。这种慈善超市一般建在社区内,到超市来的是特定的救助对象,他们手持购物卡,在超市内购物后不用付款,超市内的物品全是由社会各界捐献而来。
孙天兴称,北京、上海等地慈善超市的出现,帮他们理开了救助的思路。经过近1年的筹备,“爱心超市”终于在2004年12月16日开业。
爱心超市的做法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但也有不少人表示疑虑:爱心超市能长久吗?它靠什么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
孙天兴说,爱心救助超市开办之初,就曾接到某私营企业一次性捐款10万元,该企业还表示每年都要坚持捐赠,加上其他社会团体的捐赠,目前仅捐赠资金就有60多万元。他说,目前捐赠已经日常化,加上政府也出资一部分,对于超市的可持续性,他充满了信心。但他同时表示,“爱心超市”要想持续下去,还需要政府扶贫部门加强“造血”机制。
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才是长久之策
河南省民政厅低保处处长李长训告诉记者,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才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解决其特殊困难的长效机制。
不久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表示,2005年要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完成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各项救助制度的建立、完善、配套和衔接,力争90%的省份、70%的县(市)初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河南省一位社会学学者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社会救助体系在我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政部门对此出台了多个相应的有关社会救助政策。但就现行的运作体系来看,其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在体制上仍然呈条块分割的状态,比如民政局只管权限范围内的救助,也就是常说的“输血”;而作为社会救助体系里最重要环节的“造血”功能,却是另外一个政府机构“扶贫办”的工作。目前“输血”与“造血”脱节的现实让人无奈,只有切实完整地建立起社会救助体系,才能让特困群体变得强壮起来。
“爱心超市”能走多远?这位学者说,各地建起的叫法不一的各种“救助超市”,现在还属于新生事物,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肯定不是治本之方。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