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特约撰稿 王二
谁也没想到,健力宝的风波竟然持续了如此之久,而且如此富有戏剧性。
做为一个围绕健力宝事件前前后后写了十几条稿件的记者,或许我能提供点新闻背后的故事及观点。当然,在真相面前,我们都是盲人摸象,更何况面对以诡谲为基本特征的资本市场。鉴于此,所以必须强调,我对事件的叙述仅以我个人调查所得为准,确为一家之言。
简而言之,健力宝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包括:张海、叶红汉、祝维沙、三水公共投资公司、李志达,共五方,现在的形势类似三国演义:叶红汉与李志达站到了一起,三水公投公司与张海各为一方,而张海名义上的继任者祝维沙去向不明已长达一个月,将其估且搁置一旁。
整个事件的过程大致是这样,2002年下半年时,张海与祝维沙、叶红汉联袂入主健力宝,而因MBO失败李经纬就此黯然下课。2004年4月,祝、叶两人与张海发生矛盾,杯酒释兵权,在承诺给予其一定补偿的前提下,张海出局。8月,在海南潜水的张海刚一上岸,便接到其总裁职位已被免去的电话。不久传来台湾统一拟接手健力宝的消息,但又因价格难以成交,到了11月,小护士品牌的创始人李志达出现了,他分别与张、祝、叶三人签下协议,并在当月16日宣布成了健力宝的新主人,但第二天,发现原本答应给自己的承诺无法兑现的张海,紧急要求冻结自己名下的所有股权,使健力宝卖给李志达的交易搁浅。健力宝风波自此公开,而厂里的生产也开始时断时续。
一个月后,作为健力宝的小股东,三水区政府正式出面接管健力宝,上周一(1月3日),广东省政府拔款两亿,支持健力宝恢复生产。
谈到健力宝,我们不由得想起咱们海南的另一个饮料大户——椰树集团。所有关心椰树的人都不难发现,与其同时代的企业要么陷入困境难以自拔,要么改换门庭,成了洋品牌旗下一员,但椰树还算坚强地屹立到现在,也确实不易,这里面有企业家的功劳,但不能否认的是本地各级政府对该企业超乎寻常的关怀,其用意可能与三水区政府如出一辙。健力宝事件或许会让椰树的MBO之路走得越发艰难,这也将是王光兴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我们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健力宝事件之后,国内学者多数批评的是三水区政府对企业的强行接管,认为这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最好由三水区人大来决定健力宝的命运”。
学者们捧的饭碗是从理论角度告诉你,什么是冰,而记者的天职是拿块冰贴在你的脸上,告诉你这就是冰。据我所见,尽管健力宝股东大战仍在继续,但到三水拉货的大卡车已经络绎不绝。做为一个可安置上万员工、每月可为当地提供二千多万税收的企业,健力宝对当地政府无异于眼珠子,所以其在股东大战出现僵局时主动出击,在客观上有其合理性,而即便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也可以找出依据来。
依经济学家盛洪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产权”和“交易费用”,广义的讲,产权就是受制度保护的利益,而交易费用就是指达成契约和保证契约执行的成本。当然,如你所见,在现实中,中国的经济学家在引用科斯定理时,经常是把它做为扬市场行为抑政府行为的理论工具。
为了弄明白理论的“原教旨”,我找来了制度经济学之父——科斯的《社会成本论》原文研读,一番搜罗后,将科斯的原话录下:“我确信,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一般都有过高估计政府管制的优点的倾向,但我也不过是建议应减少政府管制,并没有告诉我们分界线应定在那里。”科期这段话照我的理解,无非想说,政府不是不能出手,但何时该出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我理解那些经济学家,为何如此担心政府对健力宝的强行干预,毕竟在当前的中国,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实际是在被高估而不是相反。所以,倘若其它地方政府均以健力宝事件做了成功案例,使政府干预企业成了一时风气,想想那后面的结果,无异会让人不寒而栗。
(作者为国内资深财经记者,联系方式:wxl@0898.net)
( 责任编辑:吴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