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年1月18日,由《财经》杂志主办的“《财经》年会: 世界·中国2005-预测与战略”在京隆重召开。年会邀请全球财经名人及政界要员共同对2005年国际政治、经济、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并聚焦金融与资本市场、能源与资源、通讯与信息产业及消费市场的全球战略。搜狐财经对此次年会进行了全程直播。下面是瑞银投资银行部(香港)董事总经理金弘毅的发言。
在等候当中首先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今天在座都是权威的人士、专家、监管机构的领导,朱先生刚才形容他是小鬼,那我就是小鬼中的小鬼。就刚才的话题顺眼下来,国有银行改革上市,看到评论家讨论的问题,就是境外上市在整个重组改革当中,有多大的重要性,是否可行,我想趁这个机会把微观的话题重申一下,并且利用我们在中银香港经验进行一个讨论。现在进行银行改革是很好的时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而且中国经济仍然依赖银行业的融资。刚才各位领导说,不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管理、IT系统、企业文化的改变、竞争加速、人力资源竞争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提中银香港呢?虽然在香港很小的地方比中国大陆四大国有银行改革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里面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点,特别是在中银香港的文化上面,在他面对很多的问题上面,我们当时遇见的问题可以说跟现在的问题是有相似之处的。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银香港虽然有很强的历史份额,但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经过努力在2002年6月我们上市了,第一进行了整体结构的变化,董事会等一系列订立都是在一年多、两年多重组的时候进行了。另一方面就是有关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座有很多的专家,当时我们花大量的时候探讨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机构是适合中银香港的,当时有董事会级别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把业务单元和风险部分两部分分离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实质性的改变。再就是统一性的风险改革和步骤,以及一体化的风险管理系统。
资产质量刚才也说了,国有银行在经过资产剥离之后,不良资产比率是大幅度下降了,在中银香港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当时作为大股东中银也进行了不良贷款的剥离,将很多的不良贷款转售给大股东,也就是中国银行。另外我们在上市之前进行了很严谨的独立审计,除了独立审计之外,还聘请另外一家会计师进行代审,都是针对投资者关注的,就是这家资产质量是否能够达到上市的水平,最终投资者关心是这家公司的潜在的盈利能力,当时2001年可以看到,中银香港的资产回报无论是用资产回报率1.6%,或者是用资产利用率1.3%,都是跟同行相差很远的。
我们当时定目标要把这两个目标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我告诉你们在2004、2005年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但这个目标和水平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经过大量的战略策划,落实到整体商业的措施,才能够游说投资者这些目标是现实可行的。我要提一点的是类似中银或者建行,或者中银香港,旗舰式的银行在当地的经济和银行业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跟当地经济发展是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在未来的国有银行上市里面,肯定有一个重要的一环,就是解释游说投资者(特别是国际投资者)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香港经济的会议,比如香港经济的发展、房屋的发展等,我相信这些话题都是投资者关心的,因为这些基本的发展跟旗舰银行能否顺利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时机也是很重要的,中银香港在02年6月上市之后,特别是在SARS(0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但在这之后一家银行,特别是大型的银行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表现,也就是优于大势。处理02年6、7月份发行26亿美金之后,在03年12月份进行了第二次了配售,融资了19亿美金。跟其他国企不同的是,其他国企都是发行新股。而中银是卖了老股融资,再加上它现在持有65%的股权,价值超过130亿美金,整个重组改革过程当中,肯定对大股东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回报。这也是作为中银大股东的启示。
到了2005年我们现在预测,财务指标来说,肯定都是远远超过当初的目标。今年预计可以达到超过16%,比香港市场平均水平要高,而且不良贷款比率是可以降低3%,所以总的来说,各案所带来的启示,企业的文化改革肯定需要很多年的累计,即使是上市之后,肯定也会有不良资产,甚至会有不规范的事情,我想大家也很熟悉中银香港两年所面对过的一些消息和问题。
可是总的来说,总体的评价,特别是国际投资者对一家银行的评价,是基于业绩上的表现,包括盈利能力的改善,不良贷款的下降以及发挥整体经济自身的所长,当然这跟经济周期是有关联的,在这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周期是面临很大挑战的。我们总结起来,上市本身不能说是能够解决任何的问题,但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改革重组工作不一定要上市,但对改革的时间性、动员力量等等产生很大的作用。国外投资者也的确起到了很强的监管作用,透明度的增加对改革上市确实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谢谢大家!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