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科大创新(600551)(相关,行情,个股论坛)(600551.SH)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大创新”)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国科大”)科技实业总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另外四家公司共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科大创新取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资格。
然而上市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戴着“高科技”光环的高校上市公司“丑闻”不断:违规上市、虚报利润;2003年年底公司原总裁和财务总监被逮捕;2004年4月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直至有关责任人被法办。
科大创新丑闻被揭露出来是因为5000万元资金的流失。
科大创新先后两次通过以质押担保、委托理财的形式向深圳一小公司提供了5000万元资金。其中,2000万元担保金被银行强行划走,3000万元委托理财资金到现在还不知去向。
2003年12月,公司总经理陆晓明意识到这5000万元追不回来。为说服学校追加投资填账,他不得不向校领导汇报公司的真实情况。
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说:“陆晓明说公司上市一年就出这么大的纰漏,如果公之于众将有损学校的形象。校领导经过磋商,觉得不能姑息,这个无底洞学校不应该背。当晚,我们就报了案。”
揭了“盖子”的科大创新暴露出更多问题:根据公司披露的“更正后”的财务报表,科大创新2001年虚增利润832万元,2002年虚增利润592万元。即如果扣除虚增的利润,科大创新上市前的2001年净利润已从1005万元减至173万元,每股收益从0.20元减至0.03元,净资产收益率从11.99%降至2.24%;上市后的2002年净利润已从737万元减至145万元,每股收益从0.10元减至0.02元,净资产收益率从4.13%降至0.88%,已根本不符合上市条件。
违规上市后,缺乏制约让科大创新继续“为所欲为”。科大创新的董事会、监事会被经营层架空形同虚设。而根据有关规定,学校又不能干预公司经营。校长朱清时及其他领导事发后才知道产生了5000万元损失。
朱清时对董事会的失职感到无奈。他说,董事会、监事会的组成人员都是各个基础学科的学者,根本不懂经营。在第一笔资金作质押担保后,深圳那家公司曾将172万元汇到科大创新的账户上。其中120万元被董事会成员私自分掉,并对校领导谎称是盈利了这么多。尝到了甜头,董事会就同意其后又划3000万元作为委托理财,遂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人对这一丑闻讳莫如深。有的甚至对记者说:“科大创新只是高校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冰山一角,监管缺乏、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是这些公司的通病。只不过有的高校上市公司出现亏空,有学校兜着,为了名校的声誉,再大的窟窿也得填。”
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对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一直都心存困惑:一方面,这些上市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高科技资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上市后主营业绩迅速下滑,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代表。
为了解科大创新以及高校上市公司运作过程中更多的细节,记者试图采访中国证监会。证监会以案件还在调查为由,拒绝采访。中国高校这些年一直在探寻建立产业化模式,但是定位并不清晰。朱清时认为,高校的长项是科技创新,精通的是产业链中上游链条的锻造。它的短处是风险投资、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弱项在整个产业链中直接与市场衔接的地方。高校的这些弱项恰恰是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的长项。所以,高校成果转化较好的模式是将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人们经常谈论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发祥地,但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斯坦福大学本身在硅谷并没有创办任何一家公司,而是把大学的科技成果交由社会去实现产业化。
科大创新管理层已全部更换。朱清时说:“尽管换了人,在这种体制下,还是难保不出事。我们已经打算将公司并入中科院的产业集群,他们更熟悉市场,经验更丰富。”(新华社)
( 责任编辑: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