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徐会玲 北京报道
1月25日,上海第一生化药业退出上海强生制药公司的消息终于得到了双方的证实。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已将自己在上海强生制药中持有的10%股权转让给美国强生,各种相关手续也已经全部完成。
这一切发生得有些悄无声息。上海强生制药财务部的一位女士这样告诉记者:“公司内部没有什么变化,人事和薪资方面都没有什么调整,大家也没有特殊的感觉。”上海强生制药的公关部表示,这次股权上的调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不会影响公司的运营和发展。而上海第一生化药业似乎对此讳莫如深,记者打电话到其总经办问及退出的具体原因,对方均表示不便回答。
基于自身战略的剥离
1995年,美国强生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联合组建了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生产销售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保健药品公司,总投资额逾4100万美元,其中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美国强生分别持股10%、90%。如今,近十年的合作断然破裂,其中原因众说纷纭。
最容易被提及的原因是上海强生制药从成立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尽管这个提法遭到了上海强生制药公关部的否认,但是一位了解强生制药公司业绩的人士曾向媒体透露,这十年来,上海强生制药在中国纯粹的市场投入每年至少达到六七千万到1亿元,其中还不包括资产投入、广告投入,“上海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亏损状态,近十年一直没有盈利过。”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总经办蒋主任在去年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了亏损的事实。
而此时,上药集团正在准备海外上市,企业在整体海外上市之前,肯定会剥离一部分对上市不利的业务,而强生制药的长期亏损难免会成为被剥离的对象。就在此事发生后,也有相关人士表示,上海强生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培育期后已经在2004年开始略有盈利,上海第一生化药业自身并不是十分想退,这次退出只是为了服从整个上药集团的发展战略。
上海医药集团董事会办公室曾向媒体透露,自从2002年8月华源集团以股权受让和增资方式收购上海医药集团40%的股份后,双方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从2003年9月起,上海医药集团下属44亿元的交易项目已经陆续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待剥离的资产(约15亿元)也已经划拨到新成立的华太投资名下。
就在不久前,上药集团的另一家子公司上海医疗器械集团,也剥离了其持有的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25%的股权,而整个上海医疗器械集团也将转让给华源生命。因此种种迹象也表明,为了理清其错综复杂的内部构造,给投资者一个清晰可辨的结构,退出上海强生制药是上海医药集团为了自身战略而实施的一个步骤。
记者随即就此事采访了上海罗氏制药和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双方发言人均认为强生独资事件对行业并没有什么影响,罗氏制药的李立慧女士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合资公司进展得很顺利。”拜耳中国政府事务部的郝新宇表示,股权方面的转移涉及到公司战略,不会轻易有大的变动。
对于这次上海强生成为美国强生独资公司事件,一位从事医药金融的人士认为,中国现存的合资医药企业仍旧很多,随着开放的速度越来越快,外资一般会为了管理方便争取扩大自己的控股权,为数不多的股权转让不会影响到外资对这个公司的运营方式和资金投入,也不会影响到中国医药的市场。
什么令合资失宠?
尽管看起来上海强生的独资事件属于“个体原因”,但此事件仍旧令人想起了一个在这几年开始升温的话题——合资还是独资。
合资模式虽然仍旧在中国大规模的存在,但中方的股份一直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缩减。如果以美元计算,1992年外国企业在华50%的投资用在合资企业中,而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30%,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独资企业中。两年前完成独资的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最初中日股比为4:6,而后合资公司增资,中方因拿不出足够资金,持股降到13%,随后一家中方股东宣布退出,中方股比再降至6.7%。而这6.7%的股份也终被松下收入囊中。
当时的松下中国总经理浅田隆司接受了众多记者的采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现在这么多的合资公司与当初投资环境政策有关,但变化太快了,中国已经成为松下全球发展的重点,合资形式不能达到期望的成长速度。相对欧美企业我们有些晚了,但今年会加速。”
换句话说,合资模式在为这些跨国公司铺平道路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绊脚石。美国贝恩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迪波拉认为,在开放的市场上,合资企业会越来越多地解体,这个趋势会继续下去。“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使得外国公司能够进入,而且还能够控制自己的业务,按照自己的战略在中国发展。”
据商务部1月14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生产投资中,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投资倾向于独资新建;有37%的跨国公司愿意与具备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合资;倾向于通过并购相关生产工厂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为28%。尽管发展合资企业所取得的成就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当初的合资就像现代社会的婚姻一样,随时可以被结束。
就“独资化趋势”有专家就提出,“外资主导中国经济”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但是没有人可以说外资这样的选择是背信弃义,因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中方企业更应该考虑的是加强自身的魅力,合作的需求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只不过这种新的合资与合作关系将建立在利益的前提下,而不是过去受政策的束缚。此次的强生独资事件是否也意味着一个稍显乐观的倾向,即在对合资公司的处置中,中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占据主动?
(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