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丑闻对于三菱的杀伤力,在半年前谁也没有想到会具有致命的作用。当三菱集团为了自身颜面和地位不得不再次出来收拾残局时,已经很难给市场一个相信三菱汽车会重生的理由了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乐绍延报道 1月28日,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董事长冈崎洋一郎、副董事长古川治次以及总经理多贺谷秀等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辞职。三菱重工业公司董事长西冈乔和原三菱汽车公司常务董事分别接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
在辞职前一周,三菱汽车曾经发布消息,称公司高管因重组受挫、业绩低迷而将集体引咎辞职。据知情人士透露,三菱汽车高管实际上是被迫“下课”,这也是公司获得新的资金的条件之一。
“最后挑战”表演失败
去年,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因隐瞒车辆缺陷而导致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事件被曝光后,企业信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伤害。在日本政府有关部门的处罚以及消费者的抵制下,该公司的汽车销售量暴跌。
2004年6月16日,三菱汽车公布了被日本新闻界称之为“最后挑战”的重建计划。7月,三菱集团、日本英明投资公司以及JP摩根公司共同注资4960亿日元,增大了三菱汽车的注册资本。新上任的总经理多贺谷秀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他曾表示:“冈崎洋一郎董事长是总导演;古川治次副董事长是艺术家;安东泰志独立董事是剧作家;我将作为主演,站到从开发到销售和管理等所有部门的最前沿。”
但是,丑闻所产生的杀伤力大大超过当初的预计。汽车销售量一度每月曾以50%以上的跌幅下降,全年平均下降了30.5%。加上有缺陷汽车召回免费修理以及相关费用的增加,导致三菱汽车公司于今年3月底结束的2004年度的最终亏损大大超出当初的预计,增加了约一倍,达4720亿日元。在日本大部分汽车生产厂家利润更新历史最高记录的大环境下,三菱汽车的亏损昭示了重建计划在实施后不到8个月后的失败。
业内人士预计,这家老牌汽车厂商已经面临生死抉择,如果不能采取有效对策尽快改变这种严峻形势,距离破产已经不远。
中国成最重要海外基地
三菱汽车原来是三菱重工业公司的汽车生产部门,1970年组成独立公司。一旦破产,必将使日本的名门财团三菱企业集团威望扫地,不仅严重影响该财团在日本的地位,而且还会损害该财团在国际上的声誉。三菱财团决定对三菱汽车进行二次重组整改。
1月28日,三菱汽车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西冈乔上任的同时,宣布了公司的重建和改组计划。计划中包括了三菱集团增加三菱汽车的持股比例和东京三菱银行向汽车公司提供贷款,以增加三菱汽车的资本金和财务实力。知情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三菱集团注资三菱汽车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委派三菱重工的人入主公司。没有交出良好业绩的冈崎洋一郎等人因此被迫辞职。
三菱汽车还计划将现在每年为日产汽车公司贴牌生产的2万辆汽车增加到5.6万辆,同时加强同法国标志·雪铁龙公司的合作,每年为该公司贴牌生产3万辆多用途跑车。
在三菱汽车的重组计划中,中国成了最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市场。三菱将对中国东南汽车公司的持股比例由20%提高到25%,同时将同中国湖南长丰汽车公司合资设厂,努力提高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新的整改计划还下调了2006年度的生产和销售目标,将原来计划在全世界生产和销售171万辆汽车(其中国内36万辆)下调到152万辆。将原计划在2005年度实现扭亏为赢,最终盈利700亿日元的计划调整到2006年度,盈利410亿日元。
中国市场也难救三菱
西冈乔为了显示对于三菱汽车“重生”的信心,表示,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为三菱汽车公司的“复活”而努力。
日本媒体认为,三菱汽车的重建计划是背水一战。重建计划通过注入新的资金,在减轻财务风险、提高企业信用级别等方面的确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事业开拓方面,除了增加为日产汽车公司贴牌生产汽车之外,没有引人注目的热点。
决定本次重组和重建计划的成败主要看该公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消除消费者的不信任,能否推出用户喜爱的新型车辆。开发一种新型车辆需要庞大的资金,日本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都在积极地开发新型车辆,仅本田汽车公司就计划投资4500亿日元资金进行新车开发。三菱汽车公司能否按照重建计划所期待的那样实现东山再起,还是一个未知数。
日本分析家认为,三菱汽车公司调整海外战略,缩小在北美的事业规模,加大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投资和市场开拓虽然是一种选择。但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三菱汽车公司要同已经在中国市场得了先手之利的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福特以及日本的本田、丰田公司竞争,其难度之大不难想像。受到重创的三菱汽车公司复苏之路荆棘丛生,前景不容乐观。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