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进入股民社区 专家在线 股市加油站
有人说2004年是“券商丑闻年”,层出不穷的丑闻已经将证券业的形象败坏殆尽,这种评论是恰当的。
那么,丑闻又是何以成为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呢?
水皮以前说过,每一次大行情都会消灭一个大券商。万国证券是这样被消灭的,君安证券也是这样被消灭的,中经开也是这样被消灭的,甚至早在2001年就已经应该被消灭的南方证券也是如此。之所以会有这种规律,是因为证券市场的特殊“行情”所决定的。证券市场的“行情”说白了就是追涨杀跌,中国老话讲的好,利令智昏。当大牛市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为其沉醉而不能自拔,都会进入自以为是的飘飘境界,行情见底之时便是主力分歧之时。在没有基金的日子里,市场的主力就是券商,市场反转的时候总会有主力被撂在顶上,行情结束之时便成为主力牺牲之日。因此一次大行情消灭一个大券商是正常的,本身就是股市生态的一种正常的调整。
现在的问题是股市的生态系统面临全方面的破坏,正常的调整变成了不正常的覆灭。
现在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究竟是史无前例的漫长熊市造成了券商的大面积亏损,从而导致丑闻不断,还是因为我们体制上的原因,决定了券商历史遗留问题风险越聚越大,从而导致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最终走不出熊市的阴影。
时间长达四年的熊市究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还是这种风险释放的过程造成了长达四年的熊市?
证监会也说不清楚。
如果证监会能说清楚,那么就不会有先治病还是先救人的疑问,就不会有谢庚的座谈会被人刻意歪曲的谣言,就不会有黄菊副总理亲自赴深交所召集券商和机构的座谈。
2001年10月底,国务院宣布暂停国有股A股市场减持,有人说政府不应该救市,因为政府救市好像把市场下跌的所有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而投资者却没有丝毫责任,“千点论”在市场开始流传。水皮杂谈为此发表“十论千点论”,之一就是“索罗斯替谁鼓掌”。
“大盘跌到1000点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张鸿翼的话来讲,券商和基金就会全面被套,而且他们的资金就会发生断裂,直接威胁到银行的资金安全,整个国民经济会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目前的情况下券商和机构的破产对于市场将会产生摧毁性的打击,南方证券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张鸿翼代表的是机构,当时他的谈话给水皮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目前的上证指数虽然离1000点还有100多点的距离,但是由于在这四年中上市公司数增加了30%,因此上证指数已经失真,对应平均股价的水平,上证指数早就跌进了900点,离1000点也差100点,只不过是此差已非彼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券商的问题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推出股票质押贷款,结果就是把银行的资金质押进了这个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还为券商创造了一次增资扩股的机会,结果就是将上市公司的大量募集资金捆绑进了这个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还为券商融资开辟过发债的渠道,只可惜时至今日,打死你你也已经不敢再买券商的债券。
管理层不是不想解决券商的问题。想给券商分类,但是又怕分到一类的券商出问题自己担责任,于是七搞八搞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创新试点。第一批给了中信证券(600030)(相关,行情,个股论坛)、中金国际和光大证券,第二批给不给海通和申万?给,勉强,不给就等于公告问题券商的新成员。
放纵是券商成为一个社会反面典型的根本原因所在。
放纵的结果之一就是将近千亿的资金黑洞带给国家的风险。有人讲,中央财政可以为中行和建行填进450亿美元,为什么就不能为券商填进450亿美元,难道银行是亲生的,券商就是后养的吗?
放纵的结果之二就是券商集体倒闭带给社会的风险。委托理财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救的,法人债权面临缩水,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金面临缩水,虽然个人债权还能保证偿还,但是也只局限在20万之内。
放纵的结果之三就是券商的坐庄失败带给市场的风险。南方证券承销哈药错成大股东,成为全国人民除了管理层都知道的庄家,而庄家在熊市中的命运无一例外都是崩盘,可以这么说,有多少券商在自营就有多少券商会陷入绝境,而这些又会导致股价雪崩式的下跌,为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
放纵的结果之四就是把管理层逼上绝路带给政府的风险。券商和管理层的关系自始自终是一种微妙的关系,主管不像主管,监管不像监管。说是主管吧,彼此没有上下级关系,说是监管吧,彼此的干部调动还挺频繁;说不是主管吧,券商的命运都掌握在管理者手中,说不是监管吧,券商出了事,全国人民不骂券商只骂管理层。
券商在市场中扮演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上接上市公司,下接市场交易。没有他们承销,上市公司上不了市,没有他们经纪,股民的交易无法委托。因此,这个环节的腐烂势必影响整个市场的质量。可以这么说,和自己的违规经营相比,券商的无良对市场的冲击更大的在于将大量的垃圾公司包装之后送入市场。江苏琼花(002002)(相关,行情,个股论坛)是管理层在推行保荐制之后出的发行丑闻,但是对于这样的欺诈上市,管理层却暂停闽发证券的保荐人三个月的保荐资格,之后不了了之,而券商的收入是根据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大小按8‰提取的,一个亿就是800万。和收益相比,违规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无独有偶,在券商丑闻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高管的爆炸成为2005年的又一道风景。媒体注意到在短短的28天中就有10家上市公司涉案,或被捕或外逃的高管达到11人,从推倒第一张骨牌的1月12日到今天,平均两天就有一个高管落网,上市公司已经成了犯罪集中营。
暴露问题总比隐瞒问题好,何况长达4年的熊市之后很多的问题想瞒也瞒不住。券商的丑闻也好,上市公司的清污也好,与其讲是管理层刮起的风暴,还不如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爆炸是风险释放的过程,释放之后又会怎么样呢?是消除风险的隐患,还是等待着风险的结果和再一次释放,尚福林没有说,我们却不得不自己琢磨。
盈利、解套,实力机构在线答疑,欢迎广大股民进入《个股论坛》提问!
社区推荐:
狐侃股市:我看中国经济辉煌下的隐忧 狐侃:市场千疮百孔国九条带来什么?
华建敏讲话传言遍布:他是何方神圣? 熊:天上真的掉馅饼 A股含权并非利好
阿蒙:传闻成了无形的手反弹能持续吗 银库的女窃:华电高调亮相说明什么?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进入《股市风云》论坛发表评论
( 责任编辑:阿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