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相对于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春节长假的“文化”味更浓:少了几分拉动内需的功利色彩,多了些许团聚祝福的文化内涵;少了一些旅游购物的时尚消费,多了部分吃喝穿用的传统开销。
但与那些远洋泊来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相比,“春节经济”又显得有些冷清,有些活力不足。在各种“人造节日”目不暇接的今天,春节这个华人节日里的翘楚,承载的经济分量显然与其身份不相称。
年味渐淡商机渐浓
和传统的春节相比,时下的春节年味确实有点淡: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围着年夜饭“守岁”了,到饭店里订餐抢座正在成为时尚;登门拜年者少了,短信问候的多了;前三天不出门的习俗,正在被越来越火爆的外出旅游取代……
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在“解构”以传统农耕文明为核心的春节文化内涵的同时,却催生了许多市场经济时代的新商机:
过去大年三十关门歇业的饭店宾馆,现在是一年比一年火爆。京、津、沪、渝、穗、宁等地的许多老字号饭店,两个月前就被抢订一空,部分饭店打出了“定时餐”甚至“年午饭”。重庆、杭州推出了每桌十几万元的天价年夜饭,西安、哈尔滨“出租”厨师的钟点费高达400元。正月初四,北京28家餐饮企业一天的营业额就达到了567万元。
和手机短信比起来,餐饮业就是小巫见大巫。今年除夕夜,天津的拜年短信超过4000万条,而全国春节期间的短信发送量预计突破100亿条,市场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这还不包括资费更高的彩铃、笑话、音乐等增值服务收入。据北京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统计,除夕当天短信发送量超过1亿条,高峰时段的20时至21时,一小时内的发送量就达1000万条。
虽然和五一、十一无法相比,但春节旅游也正在走向火爆,特别是“轮胎一族”的自驾游方兴未艾。据全国假日办统计,从2000年第一个春节黄金周算起,旅游收入依次为163亿元、198亿元、228亿元、257亿元和28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1亿多元。而作为出境游客最为集中的北京和上海,2004年春节出境游的人数分别达到2.8万人、2.68万人。
国人过年老外赚钱
就在国人普遍抱怨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春节”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携带着巨大的商机漂洋过海,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在英国,今年的春节活动达数百起,首相布莱尔向英国华人拜年;在法国,继去年春节期间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盛装游行引得70万人观赏之后,今年的春节又在法国掀起新一轮“中国春节热”:希拉克总统向中国人民祝贺新年,邮局首次发行中国鸡年邮票。美国纽约州于去年11月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纽约市旅游局在旅游手册中将唐人街迎新活动列为“不可错过的”观光项目。纽约唐人街今年的春节活动吸引旅客的数目预计达到30万人。中国文化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滚滚财源,使纽约市旅游局、美国银行、美国媒体和迪斯尼等一些大公司心甘情愿地为迎新活动做宣传、提供赞助和参与其中。
国内的老外们也铆足了劲儿争抢春节大蛋糕。但和国内商家不同的是,他们的竞争焦点并不全在吃喝上,而更多地放在了游玩娱乐上。
在南京新街口,沃尔玛超市挂上红灯笼、贴起红福字,中国年的味儿十足;北京的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店门口摆着许愿树、墙上挂着雄鸡图,有的还在门口扎起“五谷丰登”的中国粮仓。
出境游日渐红火,许多外国旅行社争抢商机。新加坡旅游部门早在元旦前后就来我国,推广春节期间的自由行,日本则在年前组织中国旅行商前去日本考察旅游线路。为与新开的欧洲游争夺市场,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纷纷组织人马,深入中国内地进行旅游宣传。
庙会曾是地道的“中国货”,但今年的春节,嘉年华等许多外国游乐商也改名换姓,在北京朝阳公园等地大办“洋庙会”。文化演出正在成为国人欢度春节的一道大餐,自然也是外国演出团体争夺的目标。在北京,在上海,交响乐、室内乐、踢踏舞、芭蕾舞等国外文艺演出一场接着一场。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北京保利剧院、上海大剧院场场座无虚席,演出扎着堆儿赶着趟儿。
“经济春节”何时比肩“文化春节”
“墙内开花墙外香”。和精明的外国人比起来,国内虽然有少数商家也注意到了一些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并着力去开拓发展,但更多的目光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吃、喝、穿、用上。有专家认为,春节旅游收入与其它两个黄金周相比,差距不断拉大,2004年已超过100亿元。且这些收入中,除去民工、学生和回家探亲者,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收入所剩无几。和“春节”这个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巨人”相比,“春节经济”显然还是个无法比肩的“矮子”,还有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
没有人统计过圣诞节、情人节的具体消费额,但如果和春节的每个单日相比,恐怕绝不会逊色。商务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受圣诞节的拉动,去年12月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接近800亿元,创餐饮业零售额月度新高。圣诞节前几天,国内八成以上的受访企业订餐火爆,23日至25日几近爆满。而极富诱惑的情人节,消费拉动的关联度强似工业生产中的房地产:高档次的酒店套房、高价位的烛光晚餐、两日一夜的短线旅游、一对两副的珠宝首饰、水涨船高的玫瑰鲜花……凡是能想到的行业、产业,似乎都能搭上这趟顺风顺水的“情人节”便车。
有专家认为,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春节文化,虽然从“腊八”开始到“元宵”结束,其间持续一个多月,但主要内容均为以“吃”为主的“温饱经济”:如腊八喝稀粥、除夕吃饺子、元宵煮汤圆等,可开发的商业内涵贫瘠。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则被注入了极富商业开发价值的“人情味”。甚至有传说认为,情人节本来就是商家“炒”出来的商业题材。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认为,“热了圣诞,冷了春节”,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的变化所致。其实,早在唐代以前,我国的春节早就有了“鸡日”“人日”等不同的单日主题。梁小民说,要改变春节目前的现状,商家可以借鉴西方“情人节”的开发之路,比如,针对热衷短信的“拇指族”、喜欢自驾游的“车轮族”等新兴的“节日经济”增长点,细化并设计每天的商业主题,通过媒体等的示范作用逐渐引导推广,最后形成潮流式的消费时尚。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