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年前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如今已风靡全球中文排版市场。近年来,方正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一直被看成是“偏离了科技发展的轨道”而备受指责,但魏新说,这只是方正为发展核心技术而不得不采取的“迂回战术”。
2004年12月16日,北京降下了入冬的第一场雪。站在方正大厦9层的会客厅,平时历历在目的北大校园和行人如织的中关村大街,已变得有些扑朔迷离。这种景象,似乎与许多人对方正未来的判断一样。
事实上,自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2001年主政以来,他所推行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项目,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资本运作高手”的称号,还让人对于方正“疾驰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这一说法顿生疑窦。
首先是在2002年8月,方正集团出资2.29亿元控股51%的浙江证券,实现了由IT行业向金融行业的跨越。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浙江证券曾因数宗“罪行”被中国证监会吊销自营业务资格,并处以罚款50312.68万元,超过其5亿元的注册资本,几乎宣告破产,在国内券商们四面楚歌的今天,浙江证券的日子也不容乐观。
2003年6月,方正集团又完成了一次十分“离奇”的转型,以“在未来3至5年内斥资27亿元”收购了苏州市属国有企业苏钢集团100%的国有股权,自此1986年创办的国内第二大PC机生产商,开始在这一家拥有45年历史、15000余名职工的老厂里“大炼钢铁”。虽然苏钢的年盈利水平在500万元至800万元,并且上海世博会及北京奥运会将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但业内人士认为,方正不可能成为一只钢铁大鳄,毕竟“隔行如隔山”,更何况在宏观调控政策下,全国的钢铁战线还在收缩。
2003年10月,方正集团又斥资8亿元收购了武汉正信,获得了包括武汉政权、武汉国投以及正信房地产在内的三家企业,但事隔半年之后,武汉正信陆续爆出近30亿元的亏空,随后武汉市商业银行再次“搭售”给了方正集团,连同先前收入囊中的成都市商业银行和岳阳市商业银行,方正似乎又在编制金融集团的梦想。
2003年底,方正又一次迈出了横向拓展的脚步,在与民营医药巨头重庆赛诺药业的争夺中,一举获得ST合成(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00788)的控制权,并随即从北京总部派员到重庆主政ST合成。但事实上,如同前两次并购一样,ST合成并未给方正带来多少喜悦。据ST合成的年报显示,尽管该公司重组之后已恢复生产,但多年亏损的局面未有改观,2003年达6000余万元。
“IT—证券—钢铁—银行—银行”,方正集团推进多元化战略的速度之快、行业跨度之大,在社会上引起纷纷非议,人们认为其科技增长“走到强弩之末”,已掉入了多元化的陷阱之中。
他们不懂方正
“他们不懂方正,我们清醒得很”,坐在与办公室相连的宽敞而幽静的会客厅里,魏新坚定地对《经济》杂志说,“在方正这片天空上,科技创新的旗帜会高高飘扬、永不褪色。”
在2004年年关时刻,魏新的这番话可以看成是对方正集团两年来产业变革之路的一个总结,也可视为对外界质疑的一个直接回应。
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事实是,在目前方正集团的总收入中,IT的销售收入仍占70%左右,而在方正集团的发展布局中,传统行业的各个企业尽管也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但不会自行投资任何科技项目,但是如果这些企业的盈利上交之后,集团在统一分配时很可能会偏向高科技项目。
但魏新对于“以传统产业的利润弥补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这一说法并不在意,事实上,在魏新的内心深处,方正的最终立足点还是高新技术,“传统产业只是一个财政平衡器”,因为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方正需要调整资产结构、平衡财务风险,最终为“高科技腾飞”打一个坚实的基础,“方正不会像复星集团一样,在各条战线上都拉得很长,结果精疲力竭”。
高科技产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而一旦经济波动,最先受到冲击的是高科技公司。同时,高科技企业的一代技术研发出来,在市场上饱和之后,下一代技术尚未接上茬的那一段时期,其销售收入会骤降,甚至巨额亏损,银行贷款也会被掐断。
这似乎成了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悖论,即一方面持续投入才能带来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到垄断市场之后才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实现自我发展,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恰恰很小,利润不高,积累不够,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就很可能永远默默无闻。
据魏新回忆,在4年前网络泡沫破灭的那一段日子里,方正旗下有的高科技公司,一年的亏损达两三亿元,更为要命的是,走出泥潭的企业难以得到资金。即使2004年,在方正集团中肩负科技创新重任的方正科技,其全年的销售收入大概为60亿元,毛利仅为10%左右,除掉8%-9%的费用之外,纯利只有1%-2%,即为1亿多元。如果按照国外科技发展的标准,以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方正科技则年年亏损。
魏新认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银行的观念仍停留在“钱庄”时代,它们在提供贷款服务时,先看报表中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一般在60%以上的被认为“比较安全”,其次看固定资产的比例,如果比例小,就认为风险很大,“在这种小农经济观念里,房子、土地等‘实物’成为放贷的凭据,几个人、几张桌子的高科技企业普遍难以从银行融资,而知识产权还无法进行估价”。
在此情况下,魏新不得不开始设法调整方正的资产结构,其突破口就是切入传统行业,因为传统行业的经营风险较小,“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稍微多赚一点,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就少赚一点”。与此同时,在购买各大传统型企业之后,方正固定资产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如苏钢集团就有近4000亩土地,还有大量的厂房和设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心里就非常踏实了”。
魏新的“拉美化”忧虑
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几大中关村科技旗舰中,靠“汉卡”起家的联想集团,如今走的是贸易和制造的道路,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也仅仅是巩固了作为“渠道商”的地位。与此同时,以推出自主研发的打字机而快速崛起的四通集团,走过一大段弯路之后,2004年又开始转向网络文化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以至于段永基坦承,“自1996年以来,四通的光芒明显地黯淡了”。
但掌舵方正集团的魏新却信誓旦旦地表示,其他几家企业如何发展他不便评价,至少方正没有偏离科技的轨道,“比如王选教授20年前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经过不断创新,如今已占有全球中文排版市场90%的份额,还进入日文和韩文的排版系统市场”。
魏新说,方正对于核心技术的追求,源于他对中国产业“拉美化”的忧虑。2002年,魏新在向某位中央领导人汇报之后,又以信件的方式给这位领导人写了一个报告,后来掐头去尾在媒体发表,一度引起国内对于“拉美化之忧”的大讨论。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纷纷推行一条“外资主导型”的开放政策,国内80%以上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国际资本,每年产生的大量利润却被带走,这些国家的经济呈现出“增长而不发展”的奇怪现象,自主开发的能力也受到极大的钳制。
对于曾经让很多人兴奋的“中国制造”以及“世界制造业中心”等说法,魏新并不认同,因为在他看来,如果长此以往,中国仅仅拥有的只是空心化的制造业,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后患无穷,“从信念上讲,方正一定会坚持创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2004年11月28日,在由方正集团发起的“2004年中国企业创新年会”上,魏新又提出了“第三次创新浪潮”的概念。即第一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当时倾一国之力创造出“两弹一星”等科技奇迹,但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成果。第二次是自改革开放至加入WTO之前,中国走的是“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之路”,结果中国成为“加工厂”,核心技术业并未获得。
而在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开始进入国际产业分工的较高附加值环节,在整合全球资源的过程中开始自主创新。这是第三次,魏新对于方正的规划是自主研发和资本换技术,在两条道路齐头并进。
据魏新董事长介绍,至今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激光照排技术,一共给方正集团带来了10多亿元的利润,使得方正在软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发能力,诸如RIP(数字制版系统)已开发到第八代,在电子政务和网络出版方面也颇有建树。
2003年,方正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系统(Apabi DRM)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的“重大技术发明奖”,方正推出的电子政务公文系统采用方正独立开发的CEB版式文件格式,已被定为政府系统的公文版式参考标准。此外,方正自主创新的网络出版e-Book(电子书)已为全国600多家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采用。
2004年12月8日,联想并购了IBM的PC业务,以“蛇吞象”的方式迈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有专家评论说,联想买来的是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只是在产业低端扩大了规模,因此尽管销售量会剧增,但带来的利润不会很多。
在这一点上,方正与联想所走的道路截然相反,而是“以收购的方式实现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延伸”。
2001年底,方正与3G技术提供商北京连宇公司合资,以传闻中的3亿元资金获得了LAS-CDMA这一项原创技术。但在大唐电信的TD-SCDMA技术被确定为全球3G标准之后,方正眼下已组织了近30家单位,形成了推动LAS-CDMA标准化、产业化的产业联盟,并建立了LAS-CDMA标准化工作组,以期在3G上有更大的突破。
2003年9月,方正率先出资2.4亿元,收购了中外合资的珠海多层电路板公司全部股权,这是一家生产精密电子配套产品的企业,“技术含量比组装电脑高了许多”,魏新对《经济》杂志说。(详情请见《经济》杂志1,2月号)
(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