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股市也许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但无疑是对照中国经济生态本色的一面镜子。
中国证券业目前暴露的风险能否看做是中国银行业未来风险的先兆?在同样的现行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之下,同样缺少商业文化,同样缺少竞争,缺少透明,缺少有效监督,银行业的处境怎能不令人担忧?不久前,上市热身中的中国银行再曝大案。10亿元存款从一家分支机构不翼而飞。直接操纵者并非什么类似于刘金宝之流地位显赫的高官,而只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案中暴露的银行业现存种钟弊病,足以令人胆寒。眼下,对于积重难返的银行业似乎并无立竿见影的改革良策。诚信体系建设等基础性改革时间长,见效慢;高管财产公示等制度性改革阻力大,实施难;管理层持股、员工持股等公司治理改革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万般皆下品,惟有上市高,难道银行穿上上市公司的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了吗?
不良资产在银行账面上的迅速消失正饱受质疑。诸多金融大案的事发正暴露着中国银行业的隐性风险。曾经板上钉钉的银行上市开始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政府注资中行、建行后,笔者曾呼吁不要给国有银行上市设定时间表,以后笔者又曾呼吁国有银行暂缓上市是明智之举。因为市场无法计划。
如果说服国际投行支持国有银行海外上市,对方的条件将只有一个:由政府对国有银行作出某种担保。而通过政府信誉担保银行上市,且不说圈来的钱可能只是注入到无底洞中打了水漂,以后政府想从其中抽身而去更为艰难,那将是一个无期之约。我们用难以估算的代价,获得屈指可数的资本,然后做一个未来收益极不确定的买卖。对于中国经济改革而言,这究竟是灾难还是福音?如是,还不如由政府出面到国际市场上发债券,毕竟通过明码标价可以明确自己的成本与收益。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股改可以完成表面上的改制却不能在短期内改出银行新的赢利模式,甚至不能改掉银行体系中吞噬国民财富的黑洞。一位资产管理公司的朋友告诉笔者,目前处理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漏洞太大,其间的巨大利益完全有可能吸引部分人铤而走险,把制造不良资产当成是牟取个人财富的捷径。国有商业银行正在从恃宠而骄“进化”为恃宠而糜。
由此,与其唯上市,不如唯竞争。上市崇拜也许于万一中救得银行业的一时之“急”,但却万不能救其“穷”。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出路在于必须要打破垄断。当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改革全力推进时,必须让国有银行感受到更多的市场压力,中国的银行业需要多元产权的竞争对手。对民营资本的加快开放是大势所趋,与国有银行大张旗鼓的改革相比,草根金融的改革最多算是“怡情小赌”,赌输了蚀不了大本,试错了大不了关张。可以预见的是,金融业的对内开放虽然同样面临风险,但相对于改造旧金融体系的腐败与低效,前景要清晰得多。
( 责任编辑: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