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为代表,国有银行先后提出上市的目标之后,国有银行是否应当上市、上市是否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等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这些争论似乎并没有影响国有银行上市的热身准备,直到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巨额诈骗案浮出水面。
尽管公众纷纷质疑:这样管理水平的银行,是否真的就一定要上市?银行方面的表态则认为,这个事件并不会影响其上市进程。
其实,无论在哪个金融市场,无论是银行还是工商企业,如果企业在上市进程中出现巨额的诈骗案件,至少会影响正在密切关注其投资价值的潜在投资者的信心,因此说没有影响是不现实的。
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这种“上市偏执”呢?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监管层以及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以及银行上市的直接操作者,尽管表现出类似的“上市偏执”,但是其后的驱动力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监管层和改革方案的设计者来说,没有人不承认国有银行的上市不是最终目标,也没有人不了解东南亚不少上市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国有银行上市也决不是如同外界所批评的那样主要为了“圈钱”,实际上与国有银行资产重组中国家投入的巨额资源相比,有限的筹资规模几乎无足轻重;也有人建议国有银行内部管理效率如此低下,应当先强化内部管理,等条件成熟再寻求上市,但随着2006年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到来,银行改革的回旋余地在缩小,工业企业一度尝试推行的先强化管理再寻求股份制改革上市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为什么监管层在国有银行出现重大诈骗案件时还在坚定推进上市进程?这种“上市偏执”需要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来考察。
首先,对于原来一直被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国有银行来说,上市可以锁定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上市不再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而是着眼于整个治理机制的重构,特别是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往往只有通过上市,才能使国有银行真正获得市场化竞争所需要的经营自主权,避免长期所受的行政干扰。在股份制改革之前,中国的国有银行实际上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经营权力,这包括人力资源的调配权力、薪酬调整的权力、福利制度调整等权力。而中国在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过程中,会以一揽子的形式把这些权力全部归还给企业。正是有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才有可能推行多年一直难以推进的职位竞聘、薪酬改革。
其次,上市会极大提高原来一直讳莫如深、在对公众披露信息方面习惯于遮遮掩掩的国有银行的透明度。金融市场监管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相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证券监管中,上市公司之所以要强制性披露信息,是因为其牵涉到公众的利益,商业银行实际上涉及的公众更为广泛,理论上应该比上市公司的披露更为严格。但因为资产水平不高、经营质量低下和信息采集技术水平等的制约,银行的信息披露相当滞后。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的诈骗案件之所以在目前如此引人注目,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银行正在积极准备上市,公众对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更高的缘故。另外,上市之后,必须引入监管机构、机构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与约束。
另外,上市能够强制性地在国有银行僵化的经营机制中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国有银行的上市本身会成为国有银行改革和强化管理的驱动力之一,因为上市的国有银行需要给股东提供回报,需要符合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需要有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和风险控制,需要与其他上市银行进行市场化的对照与竞争,需要为获得持续的融资机会而保持相对较好的盈利能力。
与整个上市过程密切相关的,除了监管者和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之外,重组上市过程中聘请的投资银行、会计师、律师、管理咨询顾问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无论最终效果如何,这些参与的中介机构往往是铁定的得益者,这从各家银行中介机构选聘过程中的激烈角逐就可以看出,这简直就是中介机构的“盛宴”。但是,即使再顾及市场声誉的中介机构,在参与国有银行的改制之后,对于其最终实际可能取得的效果,并不承担太大的、实际的责任。
最为积极的推进者之一,在银行内部可能就是各家银行上市改革的具体执行者了。因为国有银行的所有者缺位、产权虚置等缺陷,现在国有银行上市改革的具体操作者,实际上是银行的管理层,如何评价这些具体操作者的“上市偏执”,就值得作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
在现有的治理结构下,目前国有银行上市改革的执行者实际上还是行政任命的,因此在具体的驱动力方面,政绩依然是对其最有影响力的追求目标。在国务院领导强调国有银行改革是“输不起的改革”的政策导向下,这些改革的操作者可能会预期,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国有银行的改革和上市,必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政绩,是有利于行政提升的;如果在改革中遇到不良资产等难题,基于“输不起”的预期,这些操作者会期望政府给予各种形式的资源支持。因此,在这个博弈格局下,无论出现何种案件和问题,积极推进是这些操作者的必然偏好。
因此,目前国有银行上市进程的关键,开始变为:应当如何评价国有银行上市的效果?如何界定上市成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中国经济时报)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