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清议/文
上周公布的1月份物价报告令许多分析人士相信市场离加息越来越远,甚至有人明确指出依据国内物价总体趋势做出的加息预期是一个“错误建议”。的确,与去年8月份录得的5.3%相比,1月份1.9%的CPI升幅明显下降,但这不能理解为物价在下降,也不能因此放松对全年物价走势的警惕。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与上月相比,1月份CPI上升了0.6%。对于物价走势,只看按年指数变化,不看按月指数变化是非常片面的。理由是按年指数是滞后的,而按月指数是先行的。严格地讲,观察物价走势,按月指数比按年指数更重要。基于这个道理,我们对1月份国内CPI数据的基本解读是——物价依然在上涨,而不是逐月下降。
我们注意到,同样是1月份,欧盟主要国家CPI均呈现月降年升的局面。其中德国按月下降0.5%,按年上升1.6%;瑞士按月下降0.5%,按年上升1.2%;英国按月下降0.5%,按年上升1.6%。应当说,那里的物价才是在下降,欧洲央行基于物价下降走势做出的暂不加息决策才是合乎逻辑的。
而韩国的情况是,1月份CPI按月上升0.7%,创5个月以来的最大升幅,按年升幅达到3.1%。为缓解物价上升对出口的压力,韩国央行最近公开表示将分散外汇储备,逐步降低美国国债比例。这实际上是以汇率政策调整替代加息的一种做法。
即使分析1月份按年计算的CPI升幅,情况也不容乐观。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价格按年上升幅度高达14.2%是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因素。众所周知,粮食价格在整个食品类价格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后者又在CPI中举足轻重)。显然,14.2%是一个非常大的升幅。进一步说,整个食品类价格升幅之所以只有4%,是由于蔬菜价格按年下降了10.2%。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白菜等越冬储备菜价格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之外,1月份南方地区的低温令菜价普遍上升。据此,我们对1月份物价报告的第二个解读是——由于菜价上升掩盖了食品类价格的升幅,因此物价指数被严重低估。
来自地方的物价报告也证实了我们的判断。据区物价局报告,广西1月份CPI按月上升1.4%,按年上升4.2%,其中粮油食品类价格升幅高达18.3%。武汉市1月份CPI按月上升1.8%,创22个月以来最大升幅……
物价上升意味着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对于低收入家庭尤为如此。考虑到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30%(这也大致是目前国内物价指数中食品类价格所占的权重),4%的食品类价格上升幅度是绝对有害的。由于高收入家庭食品支出的权重远低于30%,因此,不要说4%的升幅,就算10%的升幅也是无关痛痒的。显然,货币政策不应当是主要针对富人的,恰恰相反,应当更多地向低收入家庭倾斜。
换一个角度讲,目前国内舆论主张为抵御外汇占款继续增加而暂不加息是货币政策过分倚重国际收支的表现。但是,不能忘记,物价上升也可以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假设中国的钢材价格为每吨3200元人民币,而美国的钢材价格是400美元,这大致也是目前人民币的单一汇率水平。但是,一旦中国的钢材价格上升到3520元人民币,而美国的钢材价格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按照原来的人民币单一汇率出口钢材,就意味着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价格上升了10%,或者是多元汇率下的钢材人民币升值了10%,结果都是中国钢材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