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作者:崔毅
种种迹象表明,能源问题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而围绕其中能源安全这一核心问题的议案、提案,也将明显多于往年。尽管目前各方对此态度谨慎,但迫在眉睫的各种矛盾,却容不得代表、委员们再有任何保留。
需要指出的是,两会期间,能源行业上、中、下游各领域或相关研究机构的代表、委员们所提及的“能源安全”,其外延绝不仅仅涉及“能源供给安全”,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能源占有”与“能源使用”的安全,正考验着“中国智慧”。
“股权换油源”
能源占有安全的突破?
对于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来说,数量上的绝对占有对“安全”的价值更大。而中国富煤、贫油、少气已成事实,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走出去”战略与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将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重点。
目前,在东南亚、中亚、中东、北非、西非、南美等地,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分别控制了一定规模的上游油气资源。但“9.11”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中国进入西方尤其是美国曾经由于当地政治风险而放弃的资源国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相反,中国在某些国家、地区的既得利益,也由于美国、日本的“搅扰”而面临损失。这在今天的伊朗、苏丹、东海均可见一斑。
或许,正是石油国企“走出去”壁垒的增多,刺激了民间石油“引进来”力量的发展。有迹象表明,目前,去年底成立的隶属于工商联的“石油商会”的多家会员,正在“秘密”策划所谓的“石油产业基金”,并大胆提出了“股权换油源”的设想。他们希望以出让石油民企部分股权的方式,换取尚没有机会进入中国的产油国的油源,从而打破国内三大石油国企与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的国际合作的垄断局面,根本解决石油民企上游资源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如果两会期间,相关建议得到政府强力部门的重视,则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将得到有益补充。
此外,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力量及战略石油储备建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将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心。在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立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需要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协调的各种矛盾,亟待解决。而异常波动的国际油价也直接影响了储备时机的选择。
煤电价格市场化
能源供应安全的瓶颈?
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据说,仅山西省的煤炭可采储量就能再开采400年。但近两年来,中国却“煤荒”、“电荒”接踵而至,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事实上,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是能源流通体制的健全,而流通体制又直接与能源价格息息相关。当前,煤炭价格“双轨制”已至穷途末路,本届政府出于“绝对不能再出现严重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煤矿安全事故”的目的,不可能对实际只是恢复性上涨的煤价施于过多行政手段打压。因此,电价如何“市场化”的问题,将成为本次两会电力代表关注的焦点。
如果进一步细化,则一些受政策影响、建厂时核定上网电价明显偏低的电力企业,将对提高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提出具体建议。因为目前,发电企业由于隶属集团和贷款来源的不同,所造成的上网电价差异远远超过了所在地区电煤价格上涨的差异。
此外,关于改善煤炭流通体制的建议,可能还将集中在加快铁路体制改革方面。目前,铁路运力对煤炭流通的制约非同小可,业界认为,只有放松铁路投资管制,各地的煤炭运力不足问题才能有所缓解。
在石油供应安全方面,合理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已探讨多年。在去年国际油价波动起伏、国内成品油价格却只升不降的实际情况下,可以预测,重点用油企业的代表、委员将“发难”两大集团,在“倾诉”企业生产与社会公用成本超支的同时,质疑两大集团全线“飘红”的年报业绩。
而在天然气供应安全方面,目前,三大公司在沿海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布局上的“跑马圈地”现象日益严重,如何有效规范LNG接收站建设,以在保证能源供应多元化与安全的前提下,不出现过度的无序投资,将在相关代表、委员间产生争论。
节能产业革命
能源使用安全的诱惑?
如果说能源占有与供应的安全,更多地依赖国际政治关系的缓和与中国政府政策的导向,那么,能源使用的安全,则主要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与人们传统观念的更新上。
本次两会,围绕《可再生能源法》的相关问题,除继续成为焦点外,代表、委员将对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与宣传提出具体建议,如针对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难的问题,优势省区将与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深入探讨。因为从目前形势看,风电上网的政策壁垒远大于技术壁垒。而环保系统人士将再次告诫,对于人们传统意识中可再生且环保的水电,过多、过滥的水电建设,将对所在流域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对于水电的传统认识应该改变。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对能源使用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的“节能”领域,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其中,燃气发电可能引领节能经济“潮头”。
在中国,目前由于煤炭的不充分燃烧、煤矿的瓦斯排空、农村沼气的非经济使用等,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可燃气体,对环保造成了巨大压力。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中国作为缔约国,减排任务将日益加大。因此,对可燃气体发电的节能与环保,无论企业还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委员都将给予充分肯定。
除此之外,有关汽车节能、建筑节能、工农业生产节能领域,各种技术与产品已呈现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节能市场的巨大,也从另一方面提醒业界有识之士,节能产业亟待政策规范。否则难免误入歧途,坏了“中国能源使用安全”的大事。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