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近年来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也在经历着一种社会的转型。这种社会转型,是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近代工业化的前提下,超越历史,合二为一的去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种社会转型就必然规定着中国社会必须要同时完成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目标。这样一种历史条件,规定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必然要推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变,这种转变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体制的转变。从我们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当中,我认为它取决于高等教育能不能完成有原来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也就是能不能从我们原来的政治行政管理模式,向经济市场管理模式的转变。我认为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因为我们原来高等教育和国家的权力高度的合二为一,转化过程中,事实上就是要实现国家功能和市场功能的有机结合,满足老百姓对教育选择的权利,包括要关注人们对教育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来实现我们高等教育既能够从横向的角度,大众化的目标,从纵向的角度提高我们高等学校的质量。但是这20年发展的情况,包括去年9月1日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是希望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一直讲《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核心是为了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很遗憾,这个目标现在看来,至少现在没有完全能够实现。我本人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高等学校办学过程当中没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的空间。政府的、国家的功能可以随意去干涉市场的功能,我们还是计划体制下配置学校的资源,而不是通过市场、社会资源来推动和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现在有好多政策,包括独立学院政策,包括名校办民校的政策等等,确实是缺少论证、听证、公示,也没有一种问责制度,头脑一拍政策就出来了。所以民办学校很难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通过市场资源的调配来发展民办学校。所以现在我认为民办学校内源发展的动力是不足的,随意的政策可以改变学校的发展情况。
第二个问题,民办学校这几年发展当中,由于学校缺乏特色,缺乏品牌,学校同质化的倾向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大量的学校都是文科类型的学校,工科的民办学校是很少的,它投入本来就很大,所以好多人不愿意办工科类的民办学校。上一次看到江西蓝天技术学校,因为办工科民办学校,所以投入就比较大,同质化的倾向最终导致民办学校的边缘化。这两年民办学校在群众当中、在老百姓当中的声誉并不是很好,国外的民办私立学校一般都是名校,但是我们经历这十多年发展以后,真正成为名校的高等学校确实是不多。
第三个问题,当然民办和公办都一样。因为我们高等教育长期受到苏联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影响,就是我们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升学也好、考试也好,都是以应试作为目标,所以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相对地说知识面比较窄,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更不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胸怀。所以现在就出现一个悖论,一个方面我们高等学校,包括我们民办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社会的需要,但是我们现在培养的人,也不能满足我们用人单位的需要,一方面是数量不够,一方面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发展,我本人有这样一个思考,我认为有四个方面是理论上需要突破和探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确实我认为需要对国家市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包括对国家的教育职能要有一个重新定位。国家讲到底就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益性,目标是为了要推进教育的公正、公平和均衡,市场的目标是为了要保证教育公益性的效率,实现教育的效率和教育的质量。因此,这两个方面是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我们教育的发展,不是说它们一定是矛盾的,是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我们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面,我认为确实要有一些制度方面的设计,怎么在国家的宏观干预下面,能够实现教育市场的有效运作。所以我认为这里面可能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有限的教育行政和有限的教育市场结合。国家政府不需要搞微观的事,考试、评价、教学,包括高等教学的招生、收费,这一块国家管得很多,国家怎么从微观的领域逐步撤退,能够到一个更高的制高点上,从政策,从政府的资助,从规划来宏观管理民办高等学校。经济自由主义学派说这叫强有力的政府,自由的市场,这不是说政府作为宏观管理就削弱了政府的力量,它还是一个强势政府。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我们讲到怎么来推进教育民营化的发展,民营化并不惜说要使得所有的学校都变成民办学校,怎么利用市场的机制,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当中的体制、机制的优势来改造我们高等学校,当然我认为这里面一个核心重点,怎么给高等学校在学校自治和学术自由上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个问题,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教育国家化的倾向是一个现实,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从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可以作用于我们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二方面是民营化的过程,市场的推入还是需要由国家这双大手加入直接进行导入。1983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报告,叫“国家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那就是把教育危机看成是国家的危机,美国就希望通过这个报告来唤起全民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教育的关注,并不是说美国的教育真正已经走到了这么一个平庸的程度,但是反观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政府一般说成绩多,不大愿意讲我们教育发生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怎么来使得我们教育国家化的进程能够大大提高和大大推动。
第三个问题,是对教育的性质有一个重新的认识。现在讲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多数都是认为政府缺少公共财政,由于我们政府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只要从教育性质的角度来分析原来认为教育的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必须要由政府来加以提供,事实上经济新自由主义新潮兴起以后,对教育产品的性质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就是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它有一个叫做准公共产品。不是说教育不具有竞争性,也不是说它不具有排他性,它有排他性的这么一种性质,它也具有竞争性这么一种性质。从竞争的角度,我想我们民办学校这两年的发展也能够说明这一点,就是当一个学校没有额满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学生,边际成本是为零,就是一个学生接受教育,不会影响另外一个学生接受教育,但是当一个学校额满以后,这个时候增加一个学生它的边际成本就为正,所以高等学校,民办学校的发展应该是有竞争性。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考试和提高收费的办法来排斥一部分学生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所以我认为教育性质,特别是公共产品性质的确定,就为我们私人和非政府的组织来提供教育服务,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根据,除了政府以外,非政府的组织、私人都能够提供教育的服务。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确实整个在我们几年教育发展过程当中,原来是国家和教育构成的是一种单一的权力关系,原来整个教育是由国家垄断,所以现在有人提出来要授权,把这个权力授给民间和教育有关的主体来办教育,当然我不同意授权这个提法,授权是把权力分给你,分权是根据法律、法规赋予我们教育的权力,它是一个分权。这两年教育发展以后,由原来单一的权力关系逐步走向我们讲教育的各个行为主体,他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揭发出来以后,包括家长,包括学生,包括学校,包括政府,包括社会和其他的社会力量,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所构成的是一个教育的权力。我们现在讲产权讲到底,不是一个狭义的产权,产权讲到底就是和教育有关的行为主体,他们所涉及到的教育责权利的关系,所以这样思考分析,我认为中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我们民营化的过程当中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制度设计。
第一方面我认为还是政府主导。政府是什么?政府是操舵,而不是划浆,是通过制度的调配让别人来完成任务,因此政府应该是有限的政府,是责任的政府,是一个服务的政府。我们现在有大量的法律政策法规,其出发点,首先是认可我们民办学校举办者、办学者的执法行为,另外对举办者、办学者违法行为的一种限制。我认为中国要走向法制化这样一个过程在推进过程中应该是反过来,应该首先是对政府和国家合法行为的认可,对政府和国家违法行为的限制。不是先去限制民办学校,这样方能够体现民主社会的本质。当然也不是说法律要多,我认为法律越多越不有利于民办学校的发展,不见得是法律越多越有利于民办学校的发展,正好相反。要限制政府的政策,那么多的政策出来要不要有一个论证、公示、听证、问责的制度。另外在体制变化过程当中,政府在体制内权力要下放,从外部的角度权力要转移。现在政府内部的权要收上来,外部的权不转移,我们民办学校确实是很难发展,所以我认为政府主导首先是要对政府行为加以监管。
第二方面我认为产权明晰。民办学校发展到今天,产权明晰是非常重要。我刚才讲产权明晰事实上是和教育有关的各个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的明晰,产权事实上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现在是窄化,把产权看成所有权,我认为产权包括所有权、管理权、投资权、分配权、收益权,是那么多权力的组合,另外任何一个权力的变化,并不影响其他权力的变化。比如说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不见得就是说非要把所有权加以变化,民间来管理教育,信托管理教育也不见得所有权非要发生变化,我认为这样的架构就可以有多种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政府办的学校比例不变,数量不变的情况增加对民办学校的投入,比如说教育券,公平教育券的推入,民办大学当中可以增加民间管理的比例,增加民间投入的比例。所以我认为产权问题研究很重要,现在把产权仅仅局限在所有权上,不利于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
第三方面,我认为从民办学校自身角度来说,确实有一个法人治理的结构问题。中国民办高等学校的落后,除了政府没有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以外,除了我们没有培育优质的中介机构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民办学校自身没有建立起一个自主管理自我监管的机制。现在我们这个学校,刚刚茅老讲了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家族制、集权制的管理,老师到了学校以后就是雇员的身份,不要说学校自治,不要说学术自由,就是工业革命以前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没有一个民办学校本身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监管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有不同的人参与管理,要使权力形成制衡。这里面也是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权力下放,权力要一层一层下放,和教育有关的行为主体都要赋予他们参与主办教育的权力。第二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教育的决策。这里面涉及到政府、学校的关系,涉及到董事会、校长的关系,将来校长也不是都是一些学科专家,不是说专家可以当校长,现在民办学校结构大了以后,我认为他是一个CEO,评价他的工作不是看他的学术水平有多少分,应在管理,他的统辖能力,调控能力怎么样。现在大的学校发展起来以后,纯粹的专家治校不可能。杨振宁说过校长参加行政事务越多,学校的绩效会越好;教授参加行政事务越多,学校的绩效会越差。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教授有不同的分工,教授更多参与学术事务,包括我们讲到教师在民办学校当中的位置。第一就是教师的遴选和评价,究竟什么样的人进入学校,另外一个是身份,一个是支持,一个是他的权力,到底民办学校的教师给不给他空间和权力?
来源:[中评网]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