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吴志华
农业生产持续和快速增长是近年来巴西经济中的亮点。1992年至2002年,巴西农牧业生产累计增长47.4%,年均增长3.6%。巴西是世界农产品的出口大国,大豆、咖啡等许多农副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位居前三位。带动巴西农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而推行农业产业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户加企业”模式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
为了解农业产业化的情况,我曾到巴西农业最发达的南方采访。在南里奥格兰德州,州农业联合会会长指着地图介绍当地农业情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农业产区:“烟草之都”南克鲁斯、“葡萄和葡萄酒之都”本托·贡萨尔维斯山区、大麦产区帕苏丰杜、“白薯城”圣玛丽亚……一个个色彩不同的农产品所形成的区域经济为该州地图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与其它地区相比,南里奥格兰德州农户人均占有土地较少,同时地处巴西最南端,远离主要的消费市场。20世纪30年代后,当地农户自发组织农业合作社,来解决生产机械化、产品运输和市场销售等难题。60年代后,随着农业的发展,产业化模式逐步应运而生,其主要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以合作社为核心内向发展,即合作社通过资金积累和商业融资,建立自己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由合作社负责市场行情研究和加工销售。
另一种是以企业为核心外向联合,即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合同,组织农户生产。布拉玛啤酒厂和索萨克鲁斯烟草公司分别与帕苏丰杜和南克鲁斯地区的农户签约收购合同,保证如数收购农户生产的大麦和烟叶,同时提供技术帮助以保证大麦和烟叶的质量达到厂方的技术要求。像这样“农户加企业”的模式在该州还有许多。这种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既能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又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小城镇的建设。
“农场加企业”的方式加速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资源受到制约的矛盾逐渐地突现出来。为寻求就业出路和扩大再生产能力,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农业发达的南方农民向贫穷落后地区迁移的势头逐步加强。
我在中部地区的戈亚斯州采访了一家农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有41户农民是南方移民,社长奥斯玛尔就是其中之一。他说,他们祖祖辈辈务农,生活的依靠就是土地,手上的技艺就是干农活。兄弟姐妹长大成家后,家里的土地就不够用了。到城里找工作不仅难,而且生活也不习惯。于是,与全家商量后,他带着妻子儿女率先离开老家,来到戈亚斯州。初来乍到,举目四望,处处荒凉。这里土地虽然便宜,但需要垦荒和进行改良,每天的劳动强度很大,生活非常艰苦。不过,政府对于农业新移民给予了许多政策性的支持。比如:他们可以申请政府的低息贷款购买土地和生产资料,当地政府也在农业新区投资修建了供水、供电设备和道路等基础设施。老家的合作社继续帮助外出的移民解决良种、化肥和销售方面的问题。他们在这里也像南方老家一样,组织自己的合作社或与企业合作,以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从事农业生产。
现在,巴西中西部许多农业移民都有奥斯玛尔一家类似的经历,在克服了创业时的艰难之后,他们已成为中西部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贫穷的中西部变成了米粮川,绿油油的农田替代了灌木丛生的旷野。中西部土地充足和便宜,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一般都比南方大,由此涌现了许多现代化的农场,并建立了“农场加企业”新的产业化方式。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1969年至1999年,巴西农牧业用地从1.87亿公顷增加到2.5亿公顷,新增农田和牧场基本都在落后地区。中西部现已成为巴西最大的大豆、棉花和肉牛产地,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
首要经验在于保护农户权利
巴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经验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户自主生产的权利,重点是帮助农户解决运输、加工、销售、出口等问题,因此,产业化模式受到农户欢迎,显示其活力和效益;其次,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地方特色经济,一个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农业集约化生产;第三,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打破地域限制,按市场需求组织和扩大生产,不断向贫穷落后地区延伸;第四,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鼓励发达地区农民向经济落后或没有开发的地区的迁移过程中,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专家点评: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的农业经营者,到欠发达地区从事农业开发,带动那里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他们带到欠发达地区去的,不是一般的劳动力,也不只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很重要的是市场信息,是像“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一类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先进经营方式。这些新要素与当地的资源环境及农民的生产相结合,使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营水平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成为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新的劲旅。问题是政府要了解到欠发达地区从事农业开发的生产经营者遇到的难题,给予切实可行的政策性支持。巴西在这方面提供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
(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