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在加强立法、规范准入、严格监管等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如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组改制等。面对金融服务业准入门槛的逐步下调,民营资本将有多大作为?
昨天,全球最大的外汇兑换专业公司通济隆,与建设银行六家分行签署协议,将国际速汇业务的服务网络拓展到中国境内。此前,西联汇款也与邮政部门和农业银行开展了类似合作。在这个年流量25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正在受到巨大挑战。但目前,还没有一家本土民营金融机构能够参与较量。
而类似的故事,正在不少金融领域上演。
寻求突破的前夜
非公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已不仅仅是个意愿问题。市场条件的成熟,使其投身金融市场成为顺势之举。
伴随我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资可以拓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目前,保险业已全面向外资开放,基金业则提高了外资股权比例,2006年银行业的开放期也逐步临近。在不突破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外资正不断扩大话语权。
对民资来说,近来管理层的态度已暗示了一种方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近期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对居民个人之间的借贷行为,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国家打击的是高利贷行为……当前我们应推动投资公司立法,规范社会私募基金的活动;我们也应该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解决小企业和自然人贷款难的问题”。《若干意见》的出台,更被视为一种积极肯定。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各方资本都表达了极高的参与热情。度过了投石问路阶段的外资金融机构,正加速市场扩张。以银行业为例,外资银行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04年10月,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223家,营业性机构223家,两个数字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约比“入世”当年增长12倍。而民营资本同样在实力逐步壮大后,寻求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业务突破,不只是设立民营银行,民资开始更多地进入证券、保险等领域。
《若干意见》被市场解读为新一轮市场开放的风向标。不论是外资,还是民资,都已到了在新的市场领域寻求突破的前夜。
看似公平的竞争
抢食“金融蛋糕”,外资、民资摩拳擦掌,竞争就在眼前。来自其他产业的经验,中国金融业最终会形成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相比于这几年外资金融的风风火火,民营资本尽管对金融业热情很高,步伐还显迟缓。
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是外资参与竞争的实力基础。上海社科院韩汉君博士认为,外资进入中国的多年实践,已经证明其服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均比国内机构更加有效。即使在目前对外资参与金融还有限制的情况下,股权上限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阻止外资争夺对合资机构的实际控股权。
相比之下,民资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且不说目前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还有诸多限制,不少门槛比外资还要高出一截。即使放在完全国民待遇的环境中,民营金融依然处境艰难。
白手起家的民营金融机构,“信用”是一大问题。信用,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国有银行或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事实上存在“国家信用”的保证,对于客户来说,这些银行的信用,几乎等同于国家信用。而外资银行,在客户眼里是“实力雄厚”的代名词,如汇丰、渣打这样的国际品牌,自然也形成了信用保证。但民营金融机构的“信用”由谁来担保?监管机构对民营金融机构一直态度暧昧,也是因为其潜在的信用风险。如何取信于民,是民营金融的最大障碍。
收购现有的金融机构,似乎是民营资本快速进入金融业的好办法。但在与外资的竞争过程中,这条渠道正变得越来越窄。“入世”三年后,外资对于中国金融业的策略,正从开设网点向收购重组转移。从这两年的银行改制热可以看出,在这场资本的角逐中,民营经济很难占到什么便宜。像国有银行的改制,一开始就将引资目标锁定在“境外战略投资者”身上。因为,外资除了资本雄厚外,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方式,更容易得到股东的青睐。
从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环境来看,差异化竞争还不明显,于是规模不可避免成为争夺市场的第一要素。在这种局面下,无论是自身扩张,还是收购重组,相对弱小的民营资本如何与金融巨头共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公平的环境,也可能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必要的制度保护
但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民营金融。
金融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有资本比例逐步减少的过程中,留出的份额,由谁来填充?也许从市场效率看,外资比民资有着更多的优势。但对中国来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本土力量的话语权同样不容忽视。在公平与保护之间,中国金融业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平衡。
以目前比较突出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例,目前国有大银行无论在自身机制还是运行成本上,都无法完全适应私企融资的需求。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也无法为大量的“草根经济层”提供服务,只有土生土长的民营金融机构才能对中小企业知根知底,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从某种程度说,“地下借贷”的兴旺,正是这种期待的写照。
也许单纯的市场公平竞争不能解决问题,民营金融,需要从制度上给予格外的呵护。其中,存款保险制度,最为业界期待。建立这样的一个制度,至少可以解决民营金融的“信用问题”,使中国金融业摆脱对“国家信用”的依赖。其次是利率市场化,与其他产业一样,尽管大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但价格依然是中小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利器,如果利率可以放开,意味着银行可以自主制定资金价格,这将给民营金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混业经营等促进金融创新的举措,也是民营金融的利好。业内人士认为,在现有金融业务存量上,民营金融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其比较现实的出路在于错位竞争,在新兴金融业务领域寻找自己的空间。专家认为,民营金融机构可以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对私企进行投资。同时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组建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以缓解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等“瓶颈”问题。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