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保险概念股全面活跃,大盘半年线被一举突破
近期,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被热炒。据称,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泰康人寿以及此前已下单的华泰保险纷纷通过旗下资产管理公司相继入市,更有媒体甚至还列出了保险资金的入市对象。而昨日股指在保险资金开始买股消息的刺激下,一举收复了阔别已久的半年线,保险概念股也出现了全面活跃的迹象。显然,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已经成为了近期股市的兴奋点。
那么,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会给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快速成长的巨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增速高达30%以上,至2004年9月末,总资产达到11308亿元。1999年,保监会颁布《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此后,基金在保险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保监会已将基金投资余额占总资产的比重提高到15%,即保险资金目前可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上限约为1700亿元。
2004年10月,保监会联合证监会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投资股票,投资比例的上限为年末总资产的5%。预计2004年末保险业总资产可达12000亿元,则2005年保险资金能够用于股票投资的最大金额为600亿元。如果我们保守估计,未来几年保险业总资产仅保持20%的增速,则2010年其可直接入市规模上限将达到近1500亿元。如我们进一步假设,保险资金根据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循序渐进扩大直接入市比例,直至达到与目前社保基金相同的投资比例上限,即40%,则到2010年可预判直接入市规模上限将能达到1.2万亿(目前,整个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仅1.1万亿)。
因此,不论从资产规模和成长趋势来看,保险资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都是值得密切关注的。
短期效应明显
保险资金以往是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来间接投资证券市场,并通过赎买行为来制约市场绝对主力------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来影响市场的资金面和趋势。我们观察到截至2004年10月末,保险资金基金投资余额占总资产比重仅为6.4%,远未达到规定的上限15%,由此我们认为保险资金投资风格一贯偏于保守和谨慎。
在目前部分优质蓝筹股的价格相对高企的背景下,多个保险公司几乎选择同一时点入市,这多少有点出乎市场预料。从某种角度来判断,保险资金入市的资金量可能并不大,入市消息对股市的影响可能更多是心理层面的,保险概念股的活跃更多也是借机而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保险资金入市对市场影响力已经充分反映在了昨日的盘面中。
从长远分析,《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七条限制明确限定了"蓝筹"是被允许投资的主要目标,价值投资理念将贯穿保险资金的投资行为。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是真正的优质股,其需求的长期买方还是稳定和不断扩张的,当在受交易动机导致蓝筹股价下跌时,保险资金才会选择大批量买入。对于投资者而言,等待这样的机会也许更好。
三类个股将受宠
种种迹象显示,大市值低市盈率股票、高分红率股票、消费类股票会成为保险资金的长期配置。
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低风险偏好决定了其投资的主要标的物为大市值低市盈率股票、高分红率股票、非周期性行业中的王者龙头。
我们研究与保险资金性质相似的社保资金的历史投资行为发现,该类资金极为看重投资对象的盈利能力,一般选择收益能力远领先市场平均的股票投资,相信保险资金此方面的需求偏好将是一致的。
另外,我们认为保险资金更注重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对二级市场的波动收益要求将低于现在的机构投资者,其更关注长期稳定分红收益率,同时,收益波动更小的非周期性行业股票的王者龙头更易引起其关注。目前,公路、机场、港口、旅游、零售和物流行业就是其很好的投资标的,近期这部分股票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活跃迹象。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个人信贷的大步发展都会加强保险资金持有该类股票的动机和信心。
难舍一级市场
国际化进程中,政策变动导致A股市场定价基础的不可测,使得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疲弱,同时随着二级市场参与者性质的机构化,大盘震幅也在逐年收窄,二级市场低风险套利难度加大。
根据多方面信息和历史数据模型,我们预计2005年,享受一级市场政策倾斜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又将迎来一场盛宴,我们理性推断战略配售的年度收益率将介于5%至7.5%之间,远高于市场同期的资金平均成本。
由于保险资金获得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证券账户申购新股,不设申购上限"的政策倾斜,相较基金申购新股有申购上限的限制,保险资金通过基金间接投资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动机会降低,因此,存在选择从基金中撤退,赎回现金的可能,并将充分考虑分享一级市场的大蛋糕。昨日公告显示,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双上限"参与南京港新股发行申购,获配48757股。这已经部分验证了我们对未来的预测。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 责任编辑:张宇 )